卡塔尔

最后一天的碎碎念and书单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上一篇都说了明年见,本没有打算再来啰嗦的,结果到了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在各种总结,清算……道歉的道歉,还账的还账,热火朝天地准备和一言难尽的尽快告别,重启新的一年。

不由地被这样的气氛感染,也忍不住再来巴拉几句。

年,硕果……无存的一年。我要是说自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调节心情最近才觉得有点回归正常生活的轨道是不是显得很矫情?毕竟国内的疫情3月就控制住了,正常生活也有大半年了。但这都是表面上的。伤过,就会留痕。我很想知道,大家都是什么时候内心彻底平静的?于我而言,这场疫情改变的东西太多,就像突然推倒了一座高墙,你本以为高墙之外什么也没有,但却发现,高墙之外有太多的东西,另一个世界的全然陌生的东西。

你以为的世界,就这么崩塌了。

从此,要适应高墙内外的新世界。

你还在这个世界里,但又不是你原先的那个世界了。因为你看到了高墙之外的世界。

所以你在这个世界的三观,和新世界格格不入的地方,全要推倒了重新搭建。

谈何容易。

很难描述那种感觉。

时有困惑,经常无力,偶尔抓狂,长期抑郁。

不过只要抗住了,挺了过去,磨砺后的心智,果然会更坚强。

除了疫情,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会猝不及防地给你来几记重拳,对中年人尤其不友好。最悲催的是,被虐得鼻青脸肿,还得继续抱着生活的大腿往下过。

好在,人还在,工作还在,朋友还在,爱和温暖,也依然在。

所以,

,走好不送。

,欢迎光临。

PS:附一个今年读过的书单。发过朋友圈的总计36本,比去年缩水将近一半。来年再战。

书单

诗歌类:

《万物静默如谜》(PoemsNewandSelected)(波兰)维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Sgymborska

推荐指数:★★★★

过去对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始终处于"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状态,有意亲近,却隔靴搔痒,妙处可望不可即。读了木心的诗集后,突然对诗歌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难以言述,却似乎微微走近了一点点。那就继续走吧。这本诗集,出自曾获诺奖的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之手。妙处,自己体会吧。

《松尾芭蕉俳句选》(日)松尾芭蕉

推荐指数:★★★★

短小精悍,莫过于此。

《一握砂》(日)石川啄木,周作人译

推荐指数:★★★☆

本以为这个意外的漫长假期,会看很多书。然而并没有。心没有一天是静的,捧起书,又放下,不是不想看,是真的看不进。时代的一粒沙,于个人而言,是沙尘暴。唯有看两三行的诗句,偶尔能平静。

文学类(文学批评,小说,散文,传记):

《文学回忆录》木心

推荐指数:★★★★★

这两本厚得像砖头的书,去年啃了一块,今年啃另一块。字字珠玑,嚼之意味深长。细读之时,常常被木心的见识惊到,被他的幽默撩到,为他的魅力倾倒。可做案头书,常读常新。也可做参考书,里面有大把的推荐书目。

《现代性赋格》(美)童明

推荐指数:★★★★★

童明老师是相当有厚度和广度的学者,是木心生前好友,时常和木心彻夜畅谈文学。本来怕这本学术著作太艰深读不懂,读时才发现是一本很有嚼头的书,不买弄学问,但字里行间颇有深意。很希望能看到他哪天写小说,一定会很精彩。书中说到科学未必不是一种迷信,颇有感慨,最近看的《西藏生死书》也好,《未来简史》也好,都在质疑科学的权威性。说到底,科学也不过是诠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是解释,为何人们质疑神话,质疑宗教,却对科学深信不疑?当人类对科学的依赖超过其他一切,是不是也意味着科学成了某种追求一味理性的宗教?还有一个深刻的观点,说到悲剧是获得“喜悦的肯定”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深以为然。对生存的悲观,反而感悟到充盈而溢出的生命力。

《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

推荐指数:★★★★★

今年看过的文学书,不夸张地说,这本可以进Top3。作者居然是个90后,后生可畏。这本书好在哪里?看看作家们的评论:“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想说的都被说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碰上一个无比对味的作家,感觉是这样的:那些在你心里百转千回的话,一下子被全说了出来,而且无比熨帖,仿佛灵魂复制。他的妙处,你都懂,那些似说非说的言外之意,你也全明了。那一刻,你明白自己之所以爱看书,就是等待这样的时刻:直击灵魂的一瞬间,仿佛眼见百花齐放,耳听百乐齐奏,形骸通透,飘飘然之仙界。喜欢的作家又多一个。希望早日出新作。

《树上的男爵》(意)卡尔维诺

推荐指数:★★★★★

去年也看了一本卡尔维诺的书,《通往蜘蛛巢的小径》,印象不深。今年好奇这个看起来很标题党的书名(老实说,他的书名都很吸睛),随便翻了几页,意外被吸引,路人转粉。

除了主角柯希莫,还有几个相当有意思的人物:1.爱看书的大盗贾恩;2.明明相爱却相杀作死的薇莪拉;3.流放到树上的西班牙贵族。

柯希莫那句爱情金句“如果不充满力量地保持自我,就不可能有爱情”简直掷地有声,不能更爱!他的死亡也超有诗意。用一句话总结他的人生: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佩服卡尔维诺的想象力。

为了和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越来越感觉到此话的真实。犹如悲观与乐观,出世与入世,表面相悖,其实不过是手心与手背,翻手即是他界。

《漫长的告别》(TheLongGoodbye)(美)雷蒙德·钱德勒

推荐指数:★★★★★

翻开这本,读了两页,我就官宣:这个作家我爱了。读者和作家的契合,没有理由,全凭缘分。有一阵子不看悬疑小说了,是因为感觉差不多的套路都能猜出十之八九了,悬疑也就失去了悬疑的最大吸引力。但这一本,还是让我意外了下。剧情是一方面,我其实更爱文笔。很少有侦探小说写得那么有文采,简直可以媲美严肃文学了。

《鼠疫》(LaPeste)(法)阿尔贝·加缪

推荐指数:★★★★☆

老实说,要不是这场疫情,估计一时半会不会想到要看这本。边看边感慨:大师就是大师,即便写的是不同的疾病,代入感依然很强。名作之所以为名作,不是因为辞藻华丽,构思精巧,而是那些字里行间背后的情感和人类共性,永远直达人心,发人深省。

《人间失格》(日)太宰治

推荐指数:★★★★☆

曾有学生跟我说,这本书太丧了。曾经五次自杀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如果很阳光,反而奇怪吧。这里的四个故事:人间失格,微明,斜阳,樱桃,和作者太宰治的生平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有作者喜欢把自己投射到作品里,有作者喜欢让想象力说话,完全抹去真实的痕迹。但人物可以是虚构的,情感却不会是空中楼阁。我更喜欢斜阳这个故事。二战后日本投降,天皇保留,贵族被削为平民,从云端跌落人间的故事向来是个好题材。不过没有写成红楼梦这样的大厦,而是写了母子女三人的一间小屋子。斜阳里的直治也好,人间失格里的叶藏也好,一样的颓废,一样的绝望,一样的孤独。同款废青,各国皆有。btw,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的原作者不是太宰治,是寺内寿太郎。

《六里庄遗事》东东枪

推荐指数:★★★★☆

很有意思的一本段子书。乍一看,像是神叨叨的鬼怪书,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细看,有几分深意,经常看上一段还笑掉下巴,看下一个段子居然潸然泪下。作者没皮没脸地戏谑背后,文学功底不浅,各种典故包袱随意穿插。冷不丁还冒个哲学问题,或是跳出套路走走后现代。荒唐与深情,这两者居然在此书里安然相处毫不违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表层与内里。

《我是猫》(日)夏目漱石

推荐指数:★★★★☆

这本写于上世纪初的作品,隔了一百多年,读来依然警醒。文字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肉身。如果说人类有什么可以傲娇的,这大概是其中之一。虽然从文中猫的视角来看,人类可笑得很。译文很雅,时代感扑面而来。第一次读的时候,完全读不下去。后面啃过更艰涩的文字后再换着读这个,嗖的就进去了。读书也是要看机缘巧合的。

《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

推荐指数:★★★★

数了数,总共讲了57首诗,每一首都文本细读加文化拓展,解释得相当详尽。因为是讲稿整理成书,语言也不艰涩,通俗好懂,毕竟是讲给“大家”的嘛。

有些解读不敢苟同,觉得有过度解读之嫌。

先秦的文言,和唐宋元明清的文言,还是很大区别,相比之下,后者简直很白话了。不过读多了前者也能发现规律,毕竟诗歌的特点在那。

在浩瀚的中国古籍之前,越发觉得自己无知,学海无涯,乐得终生游弋。

《坡道上的家》(日)角田光代

推荐指数:★★★★

有同名日剧,评分挺高,不愿看书的可以直接看剧。又一本女性角度的书,尤其是作母亲的,看此书一定不止一次地对书中女主感同身受:母亲角色的艰难,丈夫或是婆家的不理解,自我怀疑甚至自信丧失。但这些问题,在外人看来都是不足为道的琐碎小事,甚至会觉得是女主矫情。只有同为女性,才能理解女性的这种痛苦。女主的丈夫,是隐藏的PUA,自觉也好,不自觉也罢,总之就是一点一点控制女主,让女主慢慢丧失思考能力,剥离自我,成为丈夫的附属。幸亏通过做陪审员这段经历,让女主从虐童案被告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经过一番痛苦挣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谁都不是生来就会当母亲的,新手妈妈不但要承受自己生产之后的肉躯之痛,还要照顾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新生命,各种茫然,焦虑,烦躁,不知所措,倘若这时家人不能给予有力的支持,而是不断指责苛求,新手妈妈的心理防线很容易崩溃。但是也不能将指望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更重要的是,女人们要记住自己的首要身份:是人,独立自主的个体,其次才是女人,母亲,女儿,儿媳等各种身份。凡事,要先过自己这一关。倘若自己心力交瘁咬牙硬撑,又何来力量照顾他人?先丰盈自己,再泽及他人。先把自己这杯水倒满,才能满溢而出润泽旁人。照顾别人之前,先照顾好自己。自己的力量,只有自己才能给。

《黄昏里的男孩》余华

推荐指数:★★★★

余华的书永远不会让我失望,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所谓投缘的作家,就是你无论何时何地,一拿起他的书,都会一头栽进去;放下时,依依不舍。

《HappyPotterandtheChamberofSecrets》JKRowling

推荐指数:★★★★

真是不好意思,连童书也算上了,虽然当年第一次读中文版的时候我已经是超龄儿童了(不小心又暴露了年龄),不过一点都不妨碍立刻爱上的心,可以用一句作文套话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好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作为麻瓜的我,深深羡慕着那个骑着扫把挥舞魔杖的奇妙世界。

某一天无聊翻开了扫了几眼,又被勾了进去。然后凑着鸡零狗碎的时间,愉快地读完。

哈迷不需要解释。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推荐指数:★★★★

看标题,一本充满粉红泡泡的少女书,没想到内容截然相反,是沉重得令人泪下的性侵案,更令人发指的是,这改编于真人真事,而作者,因为亲历惨剧而抑郁多年,最终自杀,生命终结于26岁。去搜了作者的图片,就和她书中女子一样,美丽,聪明,敏感,纤弱。那个害了她一生的禽兽教师,叫陈国星,毫发无损,依然逍遥人间。有时候,法律就是这么操蛋。读这本书的时候,惊异于作者绮丽工巧的文笔,同时,却又像干净的裹尸布(今天看到某灵气学生这样形容一首歌,觉得再合适不过,借用),透着薄凉的死亡气息……书里借着伊纹的口对怡婷说:你可以写一本生气的书,你想想,能看到你的书的人是多么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但背负着世界背面的作者,尽管挣扎,最终还是被黑洞给吞噬了。想想就很痛惜。

《角儿》严歌苓

推荐指数:★★★★

最近小说翻得少,经常看了几页,便心浮气躁难以继续。这本短中篇集,每个故事刚好能在浮躁起来之前看完,于是不知不觉,翻完了一整本。故事主角多是各种悲苦的女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想依靠丈夫的发现丈夫有外遇,憧憬城市生活的却被卖进了小山沟,心地善良的却遇人不淑,结局可想而知。写女人,再也没有比张爱玲写得更刻骨的了。因此,这本文字还算好看,但内容,反倒是最后一篇不写女人,写外公,有点意外之喜。

《新编传说》蒋勋

推荐指数:★★★☆

原以为打着“新编”旗号,应该是创作多于照搬,但读下来,大部分还是沿用了原传说,只不过在骨架上丰满了血肉。略失望。有几个故事还挺有意思的,比如燃灯佛。文笔还是美的,细腻。

《四个春天》陆庆屹

推荐指数:★★★☆

为了疗愈,挑了这本,听说很暖,结果却莫名很好哭,特别讲父母那几段。不过,至少我的眉头可以松一两个小时了。还欠这本书一个纪录片。

《摩天大楼》陈雪

推荐指数:★★★☆

先看了剧。虽然AB演技依然尬,剧情叙事很有意思。嫌疑犯一个一个讲述自己视角的故事,线索越来越纷杂,真相却越来越迷蒙。近几年的悬疑都喜欢多重反转的叙事,一个“真相”出来,马上被另一个“真相”打脸。明明讲的是同一件事,换个叙述者,却面目全非。我们爱的所谓真相,只不过是上帝视角的故事版本。什么是“真”?这是个希腊问题。被剧勾起了兴趣,今天刷了原著。原本只是好奇真凶到底是谁,看完小说,才发现真凶根本不重要。作者想讲的,并不是凶杀案,而是美玉的人生。美玉身世的坎坷,让我总想起白夜行里的雪穗,同样遭遇不堪的童年,破碎的家庭,但两人的人生轨迹却截然不同。总觉得作者太偏爱美玉这个角色了,即便给她加了个悲催人生,任何有关她的描写,都是美好的。也许是为了加深“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效果,但缺点就是失真,没有信服力,总觉得这个角色太飘。让AB来演,倒是蛮符合原文人设的。特意用了“大楼”这个元素,作者显然是有深意的。不过这层深意很难在剧里体现了。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SecretDiariesofAJuniorDoctor)(英)亚当·凯AdamKay

推荐指数:★★★☆

这是我见过最直白的医生吐槽,而且内容绝对不适合未成年人(因为作者是妇产科医生,你们懂的)。虽然全篇看起来嘻嘻哈哈插科打诨,但其实能看出作者的一片仁者之心。最后,居然有了几分伤感,特别是讲到他弃业的原因,令人唏嘘。

《天生有罪》(BornACrime)(美)特雷弗·诺亚(TrevorNoah)

推荐指数:★★★☆

老实说,对娱乐圈人士写的书,我的期望值实在不高。不过,在津津有味地看了他描述小时候被母亲追着打的一幕(超级有画面感,还有气味,你品)之后,觉得他的书和他的脱口秀一样好玩,忍不住继续翻下去。没想到除了搞笑之外,这本书其实一直在深度讨论一个沉重而无解的话题:种族歧视。他的出生(他的母亲是黑人,父亲是白人),在种族隔离的南非,就是一桩罪行。这也正是书名的由来。身为一个混血儿,生活在种族泾渭分明且互相仇视的地域,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会有多如履薄冰。崔娃最大的幸运,是他有个坚强乐观开明伟大的母亲。哪怕社会闭塞到压抑人性,继父是PUA家暴男,他依然顽强地长大了,而且长得很正,我是说三观正。最后看到崔母被继父爆头时,差点和崔娃一起落泪,幸而结局没有那么悲惨。深深领悟到:1.父母是最能影响孩子的。基因固然强大,后期教养更重要,不想养出熊孩子的,自己先做好表率;2.种族歧视问题,是历史和社会的沉疴,难以一时解除。但自怨自艾自甘堕落,更不是解药;3.远离PUA,远离家暴,对暴力零容忍;4.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这已经是极大的幸运和幸福;5.抱怨各种愤懑不公时,参照第4条。

《杀死玛丽苏》(日)乙一

推荐指数:★★★☆

很久不看日本悬疑,偶尔翻起,还是熟悉的配方。七个迥异的故事,底色很不一样,放松的最佳读物,只不过,因为篇幅少,觉得有点清淡,没有长篇的浓重。一气读完无障碍。

《伟大的孤独》(TheGreatAlone)(美)克里斯汀·汉娜

推荐指数:★★★

很典型的美式通俗小说的套路,有为爱痴狂的少女,性格柔弱但母亲力满格的妈妈,暴力倾向的父亲,还有野性的阿拉斯加,和纯朴的居民。最后历经磨难,恶人罪有应得,有情人终成眷属。页的砖头书,拧干了水分大概也就是口袋书的分量。不过,相比写了四块砖的暮光之城,这已经注水得很道德了。文笔也不算腻歪。

《人间值得》(日)中村恒子,奥田弘美

推荐指数:★★☆

虽然无论读书还是观影早已重口,偶尔也需要这样温暖的小治愈。

90岁的精神科医生奶奶的人生智慧。她没有高职称,高地位,普普通通,唯一和常人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工作,但也并非工作狂。看了这本书,会明白普通人的幸福是平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不用力过猛,不苛求完美,接受孤独,不和自己过不去,也不和他人过不去。尽管还是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比如我就很不赞成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的说法。照顾好孩子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这看起来很自私,但爱自己都不够的父母,很难给孩子充盈的爱。先把自己杯子里的水灌满了,才有余力润泽他人。除此之外,还是很欣赏老奶奶的淡然豁达开明。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日)特扫队长

推荐指数:★★☆

从系统推送里看到这一本,提到作者是从事“特殊清扫”工作的,隐约能猜到这份工作的性质。为了不误导胆小者误翻,我就直白地说明了:就是清理尸体(经常是腐烂已久)留下的遗迹。书很短,作者也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对文笔就不要抱有期望了,但流露的情感挺诚恳。btw,作者在从事这份工作之前得过抑郁症,能看出他字里行间尽力说服自己好好活下去的努力。

《Seconds》(再临)BryanLeeO’Malley

推荐指数:★★☆

内容围绕着一个房灵展开,布局有点像蝴蝶效应,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想纠正错误,却发现生活越来越混乱。最后,回到最初,才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时书,纯消遣。

其他(宗教,心理,历史,经济,育儿):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推荐指数:★★★★

这本书在书架里放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契机翻开。前阵子突然对生死起了迷茫,于是带着求解的心,开看了。先说结论:依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是,作为一直被唯物主义洗脑的无神论者,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是否真的能以所谓的科学解读,或者,目前的科学,追根究底是否只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一个疑问引出另一个疑问,思虑重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CounsellingforToads:APsychologicalAdventure)(英)罗伯特·戴博德RobertdeBoard

推荐指数:★★★★

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的简易心理书。别看体量小,却完整地呈现了对抑郁症进行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只不过,是双方高度配合的成功案例。不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咨询,像这样卓有成效的比例是多少。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真正能帮到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点拨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你的8岁孩子》(美)路易斯·埃姆斯卡罗尔·哈珀格赛尔人类发展研究所

推荐指数:★★★★

可以一直跟下去的系列丛书。

书里会比较客观地全面描述8岁孩子的特点。有时让你宽慰:某些娃身上看起来很糟糕的毛病,也许只是他这个年龄段的特性而已。有时更让你抓狂:明明书里说8岁的孩子比较平和,我家的熊孩子半点平和的影子都没有…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薛兆丰

推荐指数:★★★★

看此书经历了一波三折。先是惊叹那些异于常理的分析,接着开始怀疑:所有事物都有AB面,作者有意避开那些众所周知的A面而聚焦于鲜为人知的B面,其实并不是观点有多新颖,倒有点哗众取宠。最后,慢慢理解作者的做法:经济本来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变量太多,许多问题难以给非A即B的判断。

所谓经济学思维,也是探索人性因果规律的过程。

《乌合之众》(TheCrowd:AStudyofThePopularMind)(法)古斯塔夫·勒庞

推荐指数:★★★☆

从标题也能看出作者对群体的总体评价了。作为19世纪末的作品,虽然有很多瑕疵(比如对女性赤裸裸的鄙视和偏见),但"暴民理论"即便到今天,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群体冲动、易受暗示,容易被怂恿……理性永远在发展,但清醒的个人不代表清醒的群体。

《极简欧洲史》(TheShortestHistoryofEurope)(澳)约翰·赫斯特

推荐指数:★★★☆

一本小书,果然极简。澳洲一个历史系教授写的,可以作为初步了解欧洲史的小册子。重点不是事件和人物,而是脉络。尤其是罗马帝国前后和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各种羁绊。也提到民主制度。但都是粗线条,看完很不过瘾,还想找大部头来啃。

译者是台湾学者,译文很舒畅,且古雅,时不时有“揭橥”“不无扦格”“汲汲营营”“泰半”这样古味的词汇。btw,因为历史原因,总的来说,较之大陆学者,台湾学者的古文造诣似乎更胜一筹。

《精力管理》(ThePowerofFullEngagement)(美)吉姆·洛尔JimLoehr托尼·施瓦茨TonySchwartz

推荐指数:★★★

良方总结如下: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是高效表现的基础。精力源有四个: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我们培养情感、思维和意志能力的方法与体力相同,必须系统性地将自己置于超出惯常极限的压力当中,并在过后得到充分恢复。更高效的方法是尽快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抵消主动意愿和自律的局限——因为习惯是自发产生的,不需要消耗意志的精力。所以,简单来说,挖出自己内驱力,张弛有度,养成好习惯。

《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美)伊恩·莫里斯IanMorris巴里·鲍威尔BarryB.Powell

推荐指数:★★★

翻译功力弱了点,文字读起来有点磕磕巴巴,直接影响阅读感受。尤其是描写战争的部分,看得几度瞌睡。从青铜时代一直写到罗马人接盘,信息量巨大,但故事性不强,更像是本工具书,按目录索引查阅即可。因为面面俱到,基本是点到为止,但也有大篇幅地引用古籍。我最喜欢的反而是这部分,比作者的文笔生动多了。比如亚历山大大帝的几枚轶事,就超有意思。

giantfa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fz/78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