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情人节将至,各路单身狗纷纷哀鸣不己,还有热心人顺势收留做媒,有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不可强求靠随缘。这种随节日爆发的狂欢式寂寞,显然并不靠谱,不过,借此多认识认识可能合得来的朋友,倒也挺不错的。我们通常并不主动结交同伴,对于被动遭遇的一切,也往往疏于了解。人能怀着开放心态与他人相遇,并深入、持续地去了解和关怀的契机,真的不多。如此想来,“狂欢与寂寞”,也是有情人间颇有意义的驱动力呢。
然而狂欢与寂寞背后,我们终究是挑剔的。前几天偶遇一段子:如果有一天把大家都下号子,麻烦按音乐口味分类收监。
发给朋友,得回应曰:按读书的口味划分比较好。
萨特云:他人即地狱。春节回老家,很多人想必对这句话体会深刻了。我们的生活,无非是自我欲望与亲朋好友的言谈所组成的囚笼。诚然有海阔天高,供我们偶尔放风,逍遥法外、得意洋洋,也难逃总得乖乖归笼的宿命。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枷锁是超越肌肤的庞大器官,是第零免疫防线,触犯它、挣脱它,又不断地怀念它、回归它,或许是我们的天性。所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也正是对最初的监牢之眷恋?
人生苦短,择狱需谨慎——尤其是那些在青葱岁月里囚禁我们的。当年华老去,我们对它们的追忆,恐怕将超越对自由的追寻。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在人人匆忙挣命的摩登时代,放慢脚步不给别人贴标签,是一种修养,给自己贴上层层标签,简单明了便于识别,则是一种美德。
近日以来屡屡感慨交流不易,人与人之间细致体会彼此、深入理解对方的机会更是难得,立志重拾人人日志,将文字素养从此作为沟通素养来打磨。明确理解他人不易,不如先清晰地梳理自己。所以,坦诚地给自己贴上恰当标签,当属良好沟通第一步。
人间如酒,彼此酝酿。在相互采摘之前,且让我明确地标明:自己是哪一种葡萄。
塑造一个人最重大的两个因素,除了“童年家庭”,该就是“少年读写”了。少年心的我,将灵魂书单披露于此——长长的文字,读完也不容易,常言道“来都来了”,若有引起共鸣的内容,期待你能告诉我,也期待你为我做一件事,就是把这篇“自我暴露”传播给你认为可能感兴趣的人。自白也好,征友也罢,哪怕只是给久已淡漠的老友之间,增添一次再度熟络的契机。我所做的一切,都基于“人世茫茫、人生苦短”。人一生能读的书,能写的字,能追的梦,能沟通的人,都实在太有限了。
喧嚣尘世,浮躁的、敷衍的无限,就拥挤在身旁,值得珍惜的有限,偏又散落在古今中外四面八方。所以,能挑剔就挑剔,能热爱就热爱,能不浪费的机会,就通通不要浪费。动笔之初,我就已经怀着一种拥抱人间的心态,想要探索“人活一辈子,碰到真能聊得来的人的几率到底有多大?”据说以诚待人者,人恒以诚应之,那么,这种呼唤和回应之间正向的联系,究竟能在多大的努力之下,多大程度地建立?
至于对我的个人性情并无兴趣的朋友,不妨就当做一篇私人书单来读好啦。新年好运,从用心读好书开始。下面这些可都是我反复阅读,甚至抄写,情愿镌刻于心的好书啊。
所以下文的三种打开方式是
1,作为狱友身上的标签读取;
2,作为新年书单参考;
3,作为点名模板传播
(提取粗体字作为问题大纲,回答后
你认为对读写和音乐感兴趣的至少5个人)
一,读写习惯。
以下是一些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读写习惯。
1,书写习惯
从7岁开始每天写日记,最初一年还是只为了交作业,常以“今天我很高兴”敷衍,之后愈发喜爱用书写记录、表达。三年后开始发现“日记可能会被偷看”,后来不自觉形成两个方向的习惯或与之有关——A,尽量活在一个知无不言言不不尽的“无秘密”状态,日记可以随意让人翻看。B,对八卦绝缘,不感兴趣更不传播。后来发现,这两个习惯都有点可怕。追求纯粹通常不是为人处世的好方法——难免太过“自我”。于是试图在纯粹和圆融之间找到平衡。
大学期间,因卧病开始视日记为修身手段,借助严格的“计划+检查记录+反省”的手帐模式来恢复身心健康。恋爱后荒废,失恋后重拾,创业后削弱。但依然偶尔以和亲近的师友发邮件、人人日志、朋友圈组合爆照等形式保持记录、反思的习惯。
2,阅读习惯
说起阅读习惯,脑海中马上冒出的是:
俄罗斯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契诃夫《大学生》、巴别而《红色骑兵军》、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尼采(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柏拉图(各种神神叨叨的寓言),
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夜半蜘蛛猴、象厂喜剧等)
按成长历程中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来回忆:
小学时最爱郑渊洁,也翻来覆去地读泰戈尔的诗集,尤其喜欢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和故事诗。对飞鸟集态度复杂,感觉有点,“太聪明”了。
当时不喜欢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直到在王小波的安利之下重读,以及大一生病期间什么都读不下去除了《安娜卡列宁娜》。老舍的小说百读不厌。
初中迷恋李白苏轼高中以后愈发喜欢杜甫辛弃疾元好问,后来不仅都爱而且对李商隐和欧阳修的兴趣也多起来。
初二迷上张爱玲。忘了是因为《海峡两岸》开始读李敖还是相反,欣赏他嬉笑怒骂百无禁忌,虽说自负,却也洒脱,何况掉书袋掉得妙、男子气概又十足,纵然自大狂也是魅力十足的。初三那年第一次完整地读掉红楼梦,因为里面诗词歌赋太有趣味,养成了背诵习惯,熏染下开始写一些格律不严的古体诗近体诗。
高一背了很多民国人物的近体诗,尤其是郁达夫,写得真好。可惜后来都忘了。
那时候也开始喜爱余华的散文和小说,《活着》和《兄弟》读完推荐给妈妈,因为那些直露描写,妈妈在夜聊时羞涩吐槽“他咋那么写呢”,还被我取笑。昆德拉同理。
高中时代盛行鸡血之风,加上本身性格,常年以“超越自己”为座右铭,理所当然爱上尼采。至今感激把尼采介绍给我的朋友。高中十七岁前夕受到陀氏《白痴》深远影响,开始以白痴公爵为人生榜样(这影响大概有力保持了四五年)。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则是每顿饭后的必需品,生猛鲜活,快哉快哉。
高三开始因为村上春树开始读菲兹杰拉德,因为那种与沉沦艰难的对抗被表现地太传神,读过一遍就放到书架远僻处,不敢重温。整个高三贴身带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李叔同的《南闽梦影》,反复批阅,可谓一励志一清心。形成“如果是李叔同会怎么做呢”的自省模式(重在勇猛精进一面,学他保持认真和正直,平和清淡倒是没学到多少)。
大学之初因为骨折和抑郁有了阅读障碍,不动笔读不进书,于是养成用PDF阅读器做批注读书和抄书来读的习惯,笔记本摞起来一大叠,印象深刻的除了《项羽与刘邦》(第一本反复阅读的PDF电子书,结合社团实践经验和《管理学》课程学习,感悟良多)、《浮士德》(工整抄写了董问樵译本的精彩段落也就是大多数段落,是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外我收集的中文译本最多的西文经典),就是张承志的《黑骏马》和《金牧场》了。
大三那年失眠严重,试图“从根本上对人世与自我来一场清晰有力的梳理”,除了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史,还拼命读各种文学的创世系列: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戏剧。埃及神话。阿维斯塔。少数民族史诗……以及非常用心地同时上两门《史学理论》的课,反复阅读摘抄了卡尔的《历史是什么》。
大四全身心投入热烈又百般纠结的恋爱,没怎么读书也不怎么写日记,精神空白期。但学会了啥也不想,放空大脑,对我而言,倒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文本和影视演绎都全方位长久喜爱的经典之作有:
西游记(人生第一本小说,上学前就开始读,却在高中后才开始真正欣赏文本奥妙,也收集各种版本),水浒传(施耐庵文笔就是好!),
浮士德(除了各种话剧歌剧电影,还下载了德语音频反复听,以及试着唱出来帮助背诵),尼伯龙根的指环(因为尼采对瓦格纳早有好奇,但朋友送了本图文精装本后才开始找歌剧来看,简直惊艳),
摩诃婆罗多(十九岁第一次读的某爵士精简本,四年后B站追剧,意外着迷,于是开始读五卷本)
哈姆莱特(配合着各种版本的电影来看,才愈发咀嚼出剧本的味道来),
哈利波特(大学前读了得有六七遍,后来居然都忘了,于是又重读一遍)。
会反复购买,在人生各个阶段里送给最欣赏最亲爱的朋友作为生日礼物的是:
《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瓦尔特神脑洞不解释。
二,音乐取向
马上想到的,令我深深共鸣的音乐有三
1,崔健
无比直接的思想冲击。直率,震撼。
《无能的力量》开始听到现在,十多年来不曾厌倦,反倒分外入心。
2,窦唯
全方位的场景感。微妙,洞彻。
大学才开始听。《无地自容》第一次惊艳,东海音乐节的《天真君公》则是折服。
3,古筝、二胡和箫
古筝,可柔情似水也可豪迈奔腾。犹如温柔而开阔的心胸。又有一份清冽。
二胡,如泣如诉,千回百转。
箫,深切悠远。
以上是可以确认为长期取向的,近期还有一些波动。
比如不小心去到了AV大久保的现场,一曲《长恨歌》妥妥洗脑。之前口味是土摇,后来跟着一个有趣的贝斯手混了一段时间,旋律死亡金属什么的,也喜爱起来了。果然人的世界是不断在开阔啊。
今天看《战争与和平》迷你剧,还想起少年时听柴可夫斯基序曲的事。就是从那开始,我对西洋音乐有了欣赏的倾向。沉痛的贝多芬自不必说,温柔的勃拉姆斯和庄严的海顿,也让我感到亲切。回想起来,很多伏笔还是肖复兴的《音乐笔记》在我心中埋下的。莫扎特因为《安魂曲》我百听不厌,说来有趣,竟是因为读余华的散文《高潮》时,耳朵里的安魂曲和文章同时达到高潮,从此印象深刻。
同样,因为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对亨德尔的《弥赛亚》有许多不一样的感情,哈利路亚大合唱每每令我自心底感到欢乐、鼓舞……至于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消说是因为尼采了,上次去国家大剧院听这一曲,还是和当年推荐我读尼采的老朋友一起,回忆起来不禁微笑。
写到这里,也算差不多了。原本书单已经信息量不少,为何还是要添一笔音乐呢?毕竟,除了真实的人生经历,读写习惯最强烈地塑造精神,音乐取向则最直接地呈现气质。
人身上最操劳的除了内脏就是耳朵了,无时无刻不得休息。如何对待自己的耳朵,颇能反应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何况人消受音乐的渠道又不只是耳朵,还有骨头,乃至全身的经络。美好的共鸣可以令通体舒泰,不合心意的噪声简直是对心肝脾肺肾全方位的折磨。
所以人间最气味强烈的珍馐,便是音乐。偏偏它又不像图书信息以二维压缩于时空,可随机读取,容易选择,容易忽略。音乐的气息一经释放,是直接荡开去,难以抗拒的。于是一段音乐响起,爱之者能借此登仙,厌之者,轻者入睡,重者如入阿鼻地狱,真个你死我活。
结合最初的段子,倘若书单相同,狱友们该是能保证聊得来。歌单差的不要太离谱,则保证的是不会在相处中太过心烦意乱以至打起来。这么看来,其实还是应该按照听音乐的习惯收监,按照阅读习惯分组放风才对。
春节假期就要收尾了,摩登时代的齿轮又要加足马力运转。好在总有放风的时候。记得去找口味相近的家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jj/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