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2179.html◎智谷趋势(ID:zgtrend)
傅斯特
前段时间,中国分为两个部分:做核酸的,和“非必要不做核酸”的。
现在,中国又分为两个类型:抢跑的,和后知后觉的。
最近这一周,不少地方相继把重心调转,向年最后一个月的经济发起冲刺。
抗疫最困难时期已经走过,“稳经济”成为当务之急,各地大招应放尽放,誓要夺回失去的三年。
有的包机组团去欧洲抢订单,有的派消费券找回烟火气,有的部署今年经济冲刺“作战图”……
而在包机组团出海的抢单大军中,还存在着“抢先”队伍。为了夺回“失去的订单”,宁波、苏州相继赴欧洲、日本洽谈。就在大家把目光聚集到长三角时,珠三角的城市已“全团”满载而归。
近日,由深圳市商务局牵头组织的境外参展包机先后返程,参展企业不仅在展会期间密集拜访五十多家客户,还谈妥了未来3年的项目转移与开发合作。
即使如此,深圳也丝毫不敢放慢脚步。
12月初,深圳各区招商大会接力召开,包括1场主活动、12场区域招商大会、16场境外分会场和产业招商活动。
在12月9日举办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中,深圳总计签约个项目,引进总投资额约亿。世界强、中国强等知名企业多个项目落子深圳,不乏亚马逊、英特尔、马士基、海克斯康、中石化、中石油等。
不难看出,时隔3年,新一轮城市大战已经打响了!
前三季度,深圳一马当先,以3.3%的经济增速,领跑一线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名义增量破亿元的城市(.91亿元)。
如今,深圳还能继续领跑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深圳如何继续一马当先?
在远方的波斯湾,与中国城市恢复的烟火气交相辉映的,是世界杯如火如荼的热烈场面。这一次世界杯,刷出了世界上最壕国家——卡塔尔。
年,卡塔尔人均GDP高达6.万美元,被媒体称为第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
但万万没想到,中国深圳有一条街道,居然让卡塔尔都要甘拜下风。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粤海街道,面积很小,仅有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更少,只有区区24万人(七普数据)。但这里绝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深圳最牛街道办,GDP占南山区一半”。年南山区GDP达到.59亿元,也就是说粤海街道至少创造了超亿元。再换算一下,粤海街道人均GDP高达.3万元,也就是大约22.63万美元,是卡塔尔的3倍有余。
要知道,卡塔尔是靠卖石油和天然气,才撑到12.8万美元,粤海街道没有“靠天吃饭”的自然禀赋,只有一家家见缝插针生长出来的民营企业。这里集萃了腾讯、中兴、科兴生物和大疆等多家上市名企。
粤海街道打败卡塔尔,恰恰说明了深圳是均衡的、草根性的高质量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次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但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
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无先例可循,其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深圳来说,更难!因为深圳不仅人口规模庞大,而且发展空间相当受限。
深圳常住人口数.16万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本土地区(不含深汕合作区),人口密度已高达人/平方公里,逼近香港。
但深圳仅有.47平方公里的面积,不到北京的1/8,也不到上海、广州的1/3,当前深圳本土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经基本饱和。
深圳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集约式、高密度、高质量的。
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论经济总量只能排第三,但论地均GDP却是全国第一。年,深圳地均GDP达到15.35亿元,足足比第二名的上海(6.82亿元)高出了8.5亿。
深圳用仅占全国0.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6%的GDP。对全国的经济贡献可见一斑。
深圳(除深汕合作区外)的城镇化率更是达到了%。即使是上海也仅仅89.3%。在深圳,没有农村,也没有农民,早在年深圳就完成了户籍居民全部“农转非”,这一点是香港、澳门也没有办法比的。
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发展让全体深圳人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时代的红利。
年深圳GDP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首次突破7万元大关,以元位列全国第三,同比增长9.2%。
深圳人更是以“搞钱”出名,截至今年7月,深圳有万的就业人口,占深圳常住人口的71%,换句话说,每个深圳人,就有71个在上班,妥妥的打工人第一城。
在深圳,打工人的尽头是做老板。深圳的“老板浓度”是全国第一的。深圳每5个人就有1个“老板”,创业密度长期居全国第一。据说,中国最爱做老板的潮汕人,最喜欢的城市就是深圳。
“来了就是深圳人”,也不仅是一句口号,为了让全体深圳人,而不仅仅是深圳户籍居民,享受到发展红利,这几年深圳的“民生财政”出手不凡,医院。
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七成。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年的约15.7%提高到年的21.1%,卫生健康支出比重由年的约6.7%提高到年的11.2%。
图源:Pixaby
新时代的建设中,深圳还将造富能力反哺到其他兄弟省市,体现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
这几年,不少生产制造企业从深圳迁走、移出,但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们依然在创造GDP,只是计入到了别的省市的GDP。甚至,从深圳特区分化出的产能、人才、技术乃至产业链条,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的“定海神针”。
当年,天下人汇聚深圳,助深圳,今天,一部分深圳企业迁出,助天下。
对于深圳而言,最难的已经不是“造富”,而是“造富”的可持续性,是跨过全球发达城市都曾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
也就是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节节攀高,低端的产业留不住,高端的产业没长起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哪怕是硅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迎来史上最大一波创业浪潮的时候,都曾被《商业周刊》在封面故事中宣布:5年后,由于来自日本的竞争,硅谷将同底特律和匹兹堡等东部城市一样陷入衰退。
但到了80年代后期,硅谷再次繁荣起来,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计算机产业取代半导体产业。90年代,谷歌、雅虎等企业的崛起,将人类带入互联网时代。如今,特斯拉这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锋,正在推动硅谷向“绿色之谷”转型……
有专家说,硅谷的韧性,因为它的生态圈是“雨林”,创新是混沌的、偶发的、持续进化的。
深圳作为最具潜力成为“中国硅谷”的城市,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显然还要回归根本——培育雨林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创新借力。
在新冠疫情叠加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双重压力下,就连美国都在喊“制造业回流”,中国最优秀的城市都在重提“制造业立市”。
深圳也作为“工业第一城”,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制造业”与“立市”放在一起。这是年以来的首次,报告以制造业单独成章。
不过,寸土寸金的深圳,必须要突破发展空间的限制,向高处要空间,更向高端要质量。
深圳龙岗智慧家园产业园区
图源:龙岗融媒
近日,深圳启动了“工业上楼”计划,未来5年,这里将“扩容”出超1亿平方米的巨大产业空间。如今在深圳,一批批优质制造业企业正在排着队准备“上楼”,一座座“摩天工厂”也将拔地而起。
“楼宇经济”,是一个衡量经济密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对外发布的《商务中心区蓝皮书: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7()》就提到了深圳福田CBD。年度,深圳福田CBD有楼宇栋,纳税过亿的楼宇就有65栋,纳税过亿楼宇占比高达50.39%。
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上楼,深圳将涌现更多纳税“亿元楼”、“十亿楼”、“百亿楼”。
有人会疑惑,土地资源如此紧张,深圳还欢迎传统制造业吗?
深圳的产业是在“三来一补”和“贴牌加工”下内化生长起来的,形成了眼镜、服装、钟表、珠宝等多个传统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就业,有不少还是“纳税大户”。
今年6月,深圳发布《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规划布局“20+8”产业集群,就勾勒了一个更为多样化的产业格局。
显然,深圳已经作出选择,既要新兴产业,又要优势传统制造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
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年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达1.21万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9.6%。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知名媒体人秦朔曾提出一个观点,深圳现在是“生态型创业”,华为、腾讯、平安自己都裂变出了很多新业务、新公司,如华为终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mj/1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