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卡塔尔 > 卡塔尔文化 > 最当红的影帝影后们为它挤破头,却成香港有
当前位置: 卡塔尔 > 卡塔尔文化 > 最当红的影帝影后们为它挤破头,却成香港有
同学们,晚上好!
李安的《双子杀手》正在上映,大噶都知道的吧。
目前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是7.1分,对于手握奥斯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来说不算是个正常的分数…
《双子杀手》讲了一个不是很有新意的故事,亮点是李安在尝试突破电影技术的边界。
可是被很多观众所称道的3D/4K/帧貌似并没有挽救票房。
其实《双子杀手》不是李安第一部有争议的电影,至少被某些观众当黄片看的《色·戒》更有争议。
和票房眼瞅着要扑的《双子杀手》不同,当年《色·戒》的成绩貌似不错,但也许当年有些观众是为了看那些不穿衣服的镜头才走进了电影院。
张爱玲的《色·戒》构思于上世纪50年代,修改了30年才发表。
小说很短,但相当晦涩难懂,就像主角的行事风格一样,把本意掩藏起来,露出个苗头还欲言又止,难辨真假。
李安的《色戒》把张爱玲小说中的某些语焉不详给拍明白了,同时也做出了改动。
虽然这部电影也把很多内容给“藏”了起来,但是至少能让大多数观众大概知道讲了个什么故事。
《色·戒》的故事很简单:抗日战争时期,有一群热血青年组团去刺杀汉奸易先生,用激进且天真的小脑瓜想出了个“美人计”。
但“美人计”中的美人(女主王佳芝)对汉奸易先生动了真感情,刺杀失败,最后这群热血青年被团灭。
但《色·戒》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是这么简单的描述来能概括完全的。
《双子杀手》还在上映,羊不好讲太多(以免剧透),那羊今天就港港曾经凭激情戏掀起“血雨腥风”的《色·戒》好了。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张爱玲会写女人,还特别会用女人的妆容和穿搭来侧面描述人物性格,甚至推动剧情发展。
《色戒》第一句话就是写珠宝:
“麻将桌上白天也开着强光灯,洗牌的时候一只只钻戒光芒四射。”
小说和电影的时间线都被打乱了,开头女主所假扮的麦太太就已经深入“地方内部”了。
李安把其他太太的戒指都大咧咧的拍出来了,但王佳芝戴着什么?观众不容易寻到,王佳芝的手很没有存在感。
“牌桌上的确是戒指展览会,佳芝想。只有她没有钻戒,戴来戴去这只翡翠的,早知不戴了,叫人见笑——正眼都看不得她。”
小说中张爱玲还细细絮叨着其他人的黑呢斗篷,“翻领下露出一根沉重的金链条”。
黑呢斗篷配大粗金链条,张爱玲说这是“汪政府官太太的制服”。
“麦太太”王佳芝看上去就朴素多了。
王佳芝为刺杀易先生假扮贵妇,但假的就是假的,她这套朴素的首饰,在电影的最后一刻也出现了,和易先生送给她的粉钻很不相称。
易先生回来了,跟王佳芝使了个颜色,观众还是比较容易发现这两人有“情况”。
但是牌桌上可不止王佳芝这一个太太,王佳芝和风情万种的马太太也有很“有戏”的眼神交流。
“佳芝疑心马太太是吃醋,因为自从她来了,一切以她为中心。”
易先生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刚巧(也许不是巧合)去问马太太的戒指是几克拉。
马太太边抱怨戒指的“样子老了”,一边拿眼角眉梢在易先生身上溜了一眼。
马太太的戒指是谁给她买的?马太太是说戒指“样子老了”,还是在自怜?
易先生身边的女人总是离不开钻石。
王佳芝最后也有颗钻石,李安比张爱玲仁慈,让电影中的王佳芝短暂的得到过它,而不只是小说中那个“舞台的小道具”:
“可惜不过是舞台上的小道具,而且只用这么一会工夫,使人感到惆怅。”
其实王佳芝一开始是个朴素的学生,钻石这种浮华的东西与她无关。
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美而自知,很有表演欲,看似聪明,实则天真,甚至是蠢。
李安给王佳芝加入了其他设定,这使得王佳芝的故事更令人感到唏嘘。
王佳芝被邝裕民(王力宏饰)所吸引,加入了他的爱国话剧社,为唤醒“悠游过活”的国民尽一份力。
邝裕民对汪精卫等一众汉奸极为愤恨,他不想只在台上演戏,他要来把“货真价实”的。
目标就是汪精卫身边搞特务的易先生。
最可笑的是,他还激情澎湃的高喊“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句诗出自大汉奸汪精卫的《慷慨篇》。
汉奸易先生的妻子来香港要扫货,王佳芝所伪装的麦太太是香港本地阔太,刚好可以陪易太太买东西。
但是此时王佳芝廉价的首饰和棉麻质地的帽子、旗袍和“阔太”身份不相符。
但最大的败笔还是王佳芝的那几个同学,幸好王佳芝能一秒入戏。
李安选角选的妙,王力宏的这种书生形象,是王佳芝这个岁数的女学生会喜欢的那一型。
同时他干净的形象就好像在脑门上贴了张“幼稚”的字条一样,易太太这种老油条一眼就能把他看破。
电影的剧情设置真是巧妙:王佳芝的女同学赖秀金劝她抽烟,乖学生王佳芝不愿意,赖秀金说“烟不会抽是不行的”、“演戏用得上”。
不久之后,王佳芝果然用到了抽烟这个技能。
王佳芝是怎么勾引易先生的呢?她趁着易先生有做衣服的需求,要把她用熟的裁缝介绍给易太太,专门拿出笔和纸记下自己的电话。????
可是易太太怎么会没有自己的电话?不然怎么通知各路太太齐聚一堂打麻将?
但那群天真的学生等不及了——他们没多少钱了,学校还快开学了…
因此,王佳芝在被易太太提醒后,还是不管不顾的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佯装不经意的摆在易先生身边。
小说中的王佳芝十二三岁就有人追求,她对自己的美貌很自负。果不其然,易先生寻空记下了电话号码。
而且易先生还在牌桌上放水,让王佳芝难得赢了一把。
也许是易先生放水放的太明显,牌桌上有女人不开心了,很不客气的伸手查看易先生的牌,神情复杂的撇了撇嘴。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既不开心又不客气的女人不是易先生的老婆。
易先生果然私下约王佳芝去做衣服了。
此时易先生和王佳芝还是对没见过几面的陌生男女,但心照不宣的熟稔且亲密。
王佳芝还顺道试了试她的新战袍,用易太太本来看好的但“嫌花又放下”的料子做的。
年老色衰的易太太“嫌花”,但王佳芝正青春,这套新战袍极为合身。
王佳芝的爱国小战队缺钱,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很明显,这身战袍的钱没白花。
晚上易先生和王佳芝继续约会,留下了本电影极为经典的台词——“留心的话,没有什么事是小事”。
下一秒镜头就是王佳芝的口红印沾到了杯子上,易先生还瞟了一眼。
一方面,王佳芝并不懂得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另一方面,她的口红不给力啊…
张爱玲在她另一部小说里《留情》里写到:
“她皱起了眉毛,她的高价的嘴唇膏是保证不落色的,一定是杨家的茶杯洗得不干净,也不知是谁喝过的。”
而王佳芝的口红是落色的,同时她不知道要在不经意间擦掉杯沿的口红印。
她的破绽不少:王佳芝作为女学生是不擅长饮酒的,但她所扮演的麦太太喝酒时不应该有这种表情。
之后易先生的每句话仿佛都意有所指。
晚上易先生把王佳芝送回家,王佳芝趁机提出邀请。
学生们早已在房内埋伏好,只待淫虫上脑的易先生,一进门就能把他干掉,美人计中的美人就能保住贞操,全身而退。
可是易先生这只老狐狸哪那么容易上钩?
王佳芝扮演的麦太太,势必要为了这次的刺杀行动向易先生献身…
于是王佳芝的同学们在她不在的时候,给没有性经验王佳芝选择好了初夜对象。
那个男人不是王佳芝心系的邝裕民,而是瘦小的、有过嫖妓经验的梁润生。
可是王佳芝没得选。
“有很久她都不确定有没有染上什么脏病。”
那王佳芝的心上人邝裕民呢?他是喜欢王佳芝的,但是他既软弱又清高,所以就躲在阳台逃避现实。
张爱玲把床戏写的特别隐晦:
“大家仿佛看出来,一个个都溜了,就剩下梁闰生。于是戏继续演下去。”
什么叫“于是戏继续演下去”?王佳芝和梁闰生要演什么戏呢?
王佳芝为了这场刺杀,由一个青涩的女学生,变成了一个女人。
同学们看她的眼神都奇奇怪怪的。
可是做出了这么大牺牲的王佳芝,连易先生的边儿都没摸着,易先生夫妇就离开了香港。
易先生身边的老曹被留在香港,老曹早感觉出不对(更何况是易先生)找上门来敲诈,被邝裕民他们反杀。
邝裕民第一次杀人,还被刀割破了手。
最讽刺的是:早在王佳芝和易先生还没接触之前,夺走王佳芝初夜的梁润生曾提议过“杀个容易的”…
他们折腾了这么久,王佳芝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最后还是只“杀了个容易的”。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这次刺杀失败后,王佳芝一个人回到上海投靠她舅妈,为了继续念书,她在舅妈家夹紧尾巴做人,还把父亲留给她的房产交由舅妈卖掉了。
而王佳芝的同学们已经投身“地下事业”,由专业的特务老吴来领导。
此时易先生高升至“情报工作的首脑”,老吴和邝裕民他们需要王佳芝继续当年没有完成刺杀大计。
所以王佳芝又变成了麦太太,有了专业的特务老吴的指导,她的“麦太太”更经得住考察,但她也没有回头路了。
汤唯和梁朝伟的床戏瞅着像是小黄片,但其实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比如说王佳芝和易先生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前,易太太和王佳芝聊《武家坡》,还说“名角都逃到了香港”——王佳芝是从“香港”来的“名角”。
《武家坡》又是什么戏?男女相聚,但男主少不了试探。
与其把梁朝伟和汤唯的第一场床戏看成是SM,不如说是易先生的戒备与拷问。
比如说,易先生隐蔽在角落里观察王佳芝的一举一动。
△羊也被吓了一跳。
再比如说:易先生撕扯王佳芝的衣服,更像是在搜身。
而绑缚和鞭打也是拷打的步骤。
王佳芝和易先生发生了第一次亲密关系后,她有个很明显的笑的表情。、
“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对王佳芝而言,她过往的牺牲算不得愚蠢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其实易太太心里门儿清,所以她才盛情邀请王佳芝住进自己家。
要知道太太们的牌桌可不是用来取乐子的,电影中的易太太最是“识大体”。
事实上,易太太的牌搭子有不少她丈夫的情妇,偶尔她还要在牌桌上你来我往的提点提点她们。
甚至易太太还会专门离家,给易先生和王佳芝创造机会——横竖黑呢斗篷配大粗金链条式的“汪政府官太太的制服”,王佳芝也披不上。
张爱玲的《色·戒》没有一处是闲笔,李安的《色·戒》中所有的台词和镜头都是有存在意义的。
王佳芝很入戏,对于易先生的试探,每次都应对的有惊无险。
但入戏深的,何止是王佳芝一个呢?
汉奸易先生对自己的处境很明了。
他可能也在找自己的出路,李安拍的很隐晦——易先生截走了一批军火,但没有交给日本人,这也许是他未来和重庆谈判的底牌。
王佳芝还是个单纯的女学生时,曾在夜色中和楼上的风尘女子对望,这个场景颇有些隐喻。
不再单纯王佳芝说她是易先生的妓,但易先生说:“我比你懂怎么做娼妓”。
王佳芝他们的上司老吴曾和易先生隔着一张桌子上吃饭,有没有谈什么?
也许李安是在暗示观众:易先生已经和重庆方面接触过了,甚至可能达成了什么协议。
所以哪怕易先生早察觉出王佳芝的“不对劲”也放松了戒备——对他而言王佳芝的暗杀任务已经被取消了。
可偏偏特务老吴和易先生有私仇,所以王佳芝他们的任务还在继续进行。
电影中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是走了心的,王佳芝在唱“咱们俩是一条心,穿在一起不离分”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动了真情的。
小说中的王佳芝对易先生而言就是个寻常的漂亮女人,新鲜劲也过了。
“迟到也不一定是他自己来。还不是新鲜劲一过,不拿她当桩事了。今天不成功,以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了。”
张爱玲笔下的易先生送粉钻给王佳芝,只不过他习惯性的打发他身边的情妇而已,但李安电影里的易先生明显不是。
这让王佳芝最后选择放走易先生显得不是那么可笑。
最后包括王佳芝在内的那群爱国大学生最后还是被枪决了。
王佳芝不能不死,电影里的易先生处境很复杂:他的秘书并不忠诚于他,甚至还在他也许不知情的情况下,去他家拿走了“一些书房的东西”。
小说里易先生的思维模式更自私:
“一旦发现易公馆的上宾竟是刺客的眼线,成什么话,情报工作的首脑,这么糊涂还行?”
最后只有那个职业特务老吴安然逃离,他当时给学生们的承诺也许打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去实现。
“他们那伙人里只有一个重庆特务,给他逃走了,是此役唯一的缺憾。”
最后牺牲的,只有那几个天真幼稚的学生。
“那些浑小子经不起讯问,吃了点苦头全都说了。”
张爱玲笔下的易先生,在王佳芝死后“有点精神恍惚的样子,脸上又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要知道张爱玲第一个爱人胡兰成,也曾追随过汪精卫,她笔下的易先生难免被人联想到胡兰成身上。
李安让王佳芝看上去不是那么愚蠢,也就没有那么一败涂地。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李安的慈悲,是不是也是因为他的懂得呢?
10月23日是李安的生日,《双子杀手》的票房无法成为他的生日礼物,羊不免有些心疼这个已经65岁的老人。
但他所遭受的质疑又岂止这一役?他拿了奥斯卡奖之后,人生就已经达到了巅峰,本没必要再去冒险。
不过如果李安乖乖的呆在舒适区,他就不是李安了。
这篇已经太长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小可爱们离开前,憋忘了给一直在冒险的李安导演点个“在看”哦~
为一直在探索、在冒险的李安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wh/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