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

张爱玲,祝你生日快乐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

她年轻时便想给自己立传,三十几岁开始构思《小团圆》,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一直写到55岁才完成。

张爱玲去世后,《小团圆》得以出版,终于允许读者一窥她对自己人生的盖棺定论。

《小团圆》手稿

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是张佩纶著名的晚清“清流派”大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母亲黄逸梵则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李鸿章女儿及其子女(张爱玲的父亲与姑姑)

和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张爱玲从小在家里衣食无忧。在散文集《流言》收录的《童言无忌》一文中,她说自己“没吃过钱的苦”。

张爱玲和弟弟抱着从英国寄来的玩具

人在温饱满足之后,自然会升起情感上的需求。可惜,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亲情的温暖。在她整个童年里,父爱和母爱都是缺失的。

年,张爱玲出生的时候,大家族已然没落。亲戚们争夺家产,打得一地鸡毛。父亲是纨绔子弟,只会吃喝嫖赌、吸大烟,眼看着一点点把家败光。

张爱玲的父亲(左二)、

母亲(右二)与姑姑(右一)

母亲本来就对包办婚姻不满,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趁小姑子留学的机会陪同出洋,自此开启了海外漂泊的人生,一生中甚少陪在张爱玲身边。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17岁那年,父亲在继母挑拨下殴打了张爱玲,还将她关了禁闭。不得已,张爱玲只好借机逃出来,投奔已经回上海的母亲。

缺爱而扭曲的童年经历,形成了影响张爱玲一生的生命底色:苍凉。

张爱玲年摄于香港

童年受过创伤的孩子,往往在情感上把自己隔离起来,外人看着以为是无情,不知道他们心里有多少热情被冷水泼灭了又点燃,饱受冷热交替的折磨。张爱玲正是如此。

“窗台上的瓶花比窗外的群众场面大”,《小团圆》中的这句话是对她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绝佳写照。张爱玲自己也觉得,她和外界好像总是隔着一层玻璃,老感觉自己是“在中国的外国人”。

张爱玲自画像

张爱玲在战争中度过了整个青春。中学毕业后,她本来已经考上伦敦大学,却因欧战爆发未能成行,只好去了香港大学。

在港大期间,她拿了两个奖学金,学费膳宿费全免,本来还有希望毕业后免费送到牛津大学读博士,没想到紧接着香港沦陷,学校停办。回到上海后,张爱玲开始发表小说,正式开启写作生涯。

张爱玲年摄于上海

因为情感上的隔离,张爱玲笔下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冷意。她的小说一向冷眼旁观、洞明世事,下笔又狠辣,总能把人心中最丑陋的疮疤撕给人看。

张爱玲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收录的《花调》,写的是她自己舅舅家腐朽衰败的故事,形容遗少舅舅“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气得舅舅从此不和她往来。

《花凋》郑先生与郑夫人张爱玲绘

还有她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以自己亲历的香港沦陷为背景。这个故事表面上有个花好月圆的结局:香港的陷落刺出了男女主角对彼此的真心,成全了他们的婚姻。

但张爱玲在结尾冷酷点明,他们的结合不过是同床异梦。范柳原婚后仍然和其他女人调情,而白流苏对此只能接受,因为离过婚的她想在社会上立足,只有范柳原才能给她一桩新的婚姻。

《倾城之恋》白流苏张爱玲绘

有人说张爱玲生性凉薄,却可知这“凉薄”正是她的自我保护?她即使得到过爱,爱中也总裹挟着伤害,劈头盖脸砸向她,由不得她选择。终其一生,张爱玲也没有学会如何爱自己。她也渴望温暖,只是不曾得到半分。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这是《小团圆》全书的第一句话,同时也是最后一句,描写的是关于考试的噩梦。首尾遥相呼应,笼罩着中间一整部长篇小说,也笼罩着张爱玲的整个人生。

《小团圆》手稿第一页

张爱玲说自己快30岁的时候,仍然总梦见考试。成年人做考试梦,通常是因为考验来临前神经紧绷的焦虑。这种焦虑感,张爱玲是在和母亲的相处中学会的。

8岁那年,母亲回国,时隔四年见张爱玲,第一句话就是嫌她的袜子太紧,然后又嫌她眉毛太浅。

童年的张爱玲,本来就因为母亲和弟弟比自己漂亮而自卑。对她来说,母亲这种关心的表达方式,无异于把她从头挑剔到脚。

最中间是童年的张爱玲

张爱玲认为,只有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她真正想要的亲情是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光是因为她活着、成长而爱她,而不是因为漂亮、聪明或者有出息。和母亲少有的团聚中,她近乎乞讨般一点一滴向母亲索要母爱,却屡屡失望。

投奔母亲之后,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她自告奋勇搬沙发椅,在过道上留下一路狼藉,母亲当着客人骂她:“你这是干什么?猪!”

又有一次,张爱玲生病,高烧不退,耽误了她母亲约人吃下午茶。母亲突然跑来骂她:“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

张爱玲3岁会背唐诗,7岁会写小说,是华语文学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在母亲面前,她却永远是那个愚笨,畏手畏脚,只会添麻烦的女儿。

张爱玲年摄于上海

对她来说,得到世间的才华和名气,轻易如探囊取物。而她真正想得到的母亲的认可,却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写女主角九莉到了三十几岁,看一个棒球员的传记电影,“哭得呼哧呼哧”。那个棒球员从小被父亲逼迫打棒球,无论怎么卖力也无法讨父亲欢心,成功之后终于神经错乱,在球场上乱嚷“看见了没有?我打中了,打中了!”

人被审视成了惯性,自己就学会了审视自己。在和母亲的相处中,张爱玲变得更加敏感,自卑,自我封闭,自我怀疑。

《流言》张爱玲绘

在张爱玲的一生中,不论世界把她看得再低,都低不过她对自己的评价。她说,“我像镂空纱,全是缺点组成的。”

对张爱玲来说,人生是一场考试。考生是她自己,考官也是她自己,永不停歇。

“小团圆”本是民间目连戏其中一出的名字。张爱玲把“目连救母”的典故借来做自传体小说的书名,暗示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男女之情,而在于母子骨肉重逢。

在给友人宋淇的信中,她曾说:“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去来分界……几度小团圆。”在散文集《流言》收录的《中国人的宗教》一文中,记载着她对“竹节运”的解释:“一截太平日子间着一劫,直到永远。”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X年摄于杭州

由此看来,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并不是胡兰成,而是她的母亲。张爱玲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是她人生中屡次磨难之前的短暂安稳:面对未来的考验,只能在焦虑中等待。正如她的考试梦。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柔笔写下母女之间的温情回忆:母亲亲自用毛笔蘸着蓖麻油给她画眉毛,刺激眉毛生长;母亲亲自给她梳的发型,即使塌了她也不舍得碰。

还有一次,张爱玲洗澡,姑姑笑她身材过于瘦高,母亲替她辩解说,“美术俱乐部也有这种模特儿”。这少有的被母亲维护的时刻,张爱玲牢牢记了一辈子。

黄逸梵X年摄于北京

美好的回忆太少,母亲给张爱玲留下更多的还是伤痕。张爱玲16岁时,母亲从法国回来,看她不懂得照顾自己,竟然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自己处处受痛苦。”

在《天才梦》里记录这句话时,张爱玲不过19岁。《天才梦》收录在散文集《流言》中,结尾是她的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表面风光的“华美”与内里不堪的“蚤子”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恰好对应着原生家庭带给她并行的幸福与伤害。

用现在的眼光看来,黄逸梵不懂得表达爱,无疑是个失败的母亲。但是,她自己出生在旧式家庭,父母对子女只有训斥,连婚姻都是包办的。一个人从原生家庭没有得到过爱,又怎么会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女儿?

黄逸梵X年摄于海船上

她既然选择逃离包办婚姻,将一双子女抛下,便只能趁团聚的时候说教,生怕自己没有教到位,子女将来在人生中吃了亏。虽然说话刻薄难听,但这已经是她尽力的结果。

作为一个卡在新旧时代之间的人,她可以裹着一双脚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面对子女时,却无法突破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局限。

坐者为自小裹脚的黄逸梵

通透如张爱玲,不是不能理解母亲。从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的“母亲”形象里,可以看出她对自己母亲浓烈复杂的爱恨纠结:

在小说集《倾城之恋》中收录的《金锁记》里,曹七巧教儿子学坏、破坏女儿的婚姻,是她自己年轻时的悲惨遭遇导致的。她对子女的爱扭曲到极致,最终转变成残酷的控制和虐待。

京剧《金锁记》魏海敏饰演曹七巧

在长篇小说《半生缘》里,顾太太出于私心和软弱,放任大女儿堕落,却也有心疼;在二女儿被姐姐囚禁、被姐夫强奸时不管不顾,但心里也有过内疚和担忧。

电影《半生缘》梅艳芳饰曼璐吴倩莲饰曼桢

《张爱玲私语录》中记录着张爱玲说过的一句话:“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

张爱玲什么都懂,但在她自己的人生中,母亲早已被她供在心中最柔软的位置。她看得透,却放不下。

张爱玲忘不了母亲如何念叨自己的付出:送她受教育,让她学钢琴和画画,出钱供她读书,教她煮饭洗衣,培养她成为淑女。

黄逸梵试图减轻自己在女儿童年中缺位的愧疚,却导致张爱玲心里对她充满了自责、羞愧和无法抑制的亏欠感。

在散文集《重访边城》收录的《私语》一文中,张爱玲说:“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

黄逸梵6年摄于伦敦

张爱玲屡屡向自己和身边的人保证,将来一定要还钱给母亲。还钱是一种绝望的姿态。张爱玲仍然渴望母爱,只是对自己的母亲不再怀抱希望。

26岁那年,张爱玲攒够了二两金子,还给母亲,从此不再相见。诀别的时候,张爱玲对自己说:“反正你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

临终前,黄逸梵从欧洲给张爱玲写信,“现在就只想再见你一面。”张爱玲没去。

去了又能怎样呢?这对母女站在一根绳子的两端,中间隔着一个死死的结,今生注定不能和解。

张爱玲年摄于波士顿

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和她母亲一样,客居海外时孤身一人走向死亡。

张爱玲《小团圆》

年,《小团圆》首次出版,书里解释她漂泊的晚年:“她不过因为她母亲的缘故,像海员的子女总是面海,出了事就想往海上跑。”

98年前的今天,一个女婴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降生。那时还没有人知道,一个怎样传奇的人生正等待着她。

人们称她“张爱玲”,这是她母亲后来用英文胡乱译出的,她一生都没舍得改掉的名字。

人世不易,漂泊一生。祝你生日快乐。

编辑设计

Yao

本文由读客文化授权使用欢迎分享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wh/58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