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卡塔尔 > 卡塔尔文化 > 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的张爱玲
当前位置: 卡塔尔 > 卡塔尔文化 > 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的张爱玲
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年出生,取名张瑛。
张爱玲曾经的生活轨迹主要分布:中山公园、江苏路、静安寺、南京西路,分别对应当年的圣玛利亚女校、开纳公寓、爱丁顿公寓、卡尔顿公寓和重华公寓。
《今生今世》是胡兰成所写的文学小说。
书名是由张爱玲所取。用散文体写自传,也是张爱玲的主意。
在其笔下一路展开的,尽是悠悠人世的美丽风景。身处民国乱世,人生遭遇跌宕起伏,对世景世情却以翻转生命的姿态、欢喜的笔调总结和反省一生。
人世因是这样的安定的,特别觉得秋天的斜阳流水与畈上蝉声有一种远意,那蝉声就像道路漫漫,行人只管浸浸去不已,但不是出门人的伤情,而是闺中人的愁念,想着他此刻在路上,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
可是被里余温,他动身时吃过的茶碗,及自己早晨起来给他送行,忙忙梳头打开的镜奁,都这样在着。她要把家里弄得好好的,连她自己的人,等他回来。
秋天的漫漫远意里,溪涧地塘的白苹红蓼便也于人有这样一种贞亲。
名为今生今世,却有岁月忽已晚的意味,其中和张爱玲有关的篇目是《民国女子》、《汉皋解佩》、《天涯道路》、《永嘉佳日》、《雁荡兵气》。
让我们从爱玲的《对照记》等书里面的文字,拼图式的来纪念她的今生今世。
两三岁时的张爱玲“面团团的,我自己都不认识了。但是不是我又是谁呢?把亲戚间的小女孩都想遍了,全都不像。”四岁时的张爱玲与堂侄女妞儿,“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我母亲与姑姑去后,妞大侄与她众多的弟兄们常常轮流来看我和我弟弟,写信去告诉他们。”
年,张爱玲父亲张廷重因吸鸦片、嫖妓、与姨太太打架,弄得声名狼藉,只好离职搬回上海,写信央求张爱玲的母亲回国。
张爱玲母亲答应了。“我们搬到上海去等我母亲、我姑姑回国。我舅舅家住在张家浜……街口的一幢,楼下开了个宝德照相馆,也是曾经时髦过的老牌照相馆。我舅母叫三个表姐与表弟带我去合拍张照。”——《对照记》
“我父亲把病治好之后,又反悔起来,不拿出生活费,要我母亲贴钱,想把她的钱逼光了,那时她要走也走不掉了。他们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私语》
她母亲教她如何巧笑,爱玲却不笑则已,一笑即张开嘴大笑,又或单是喜孜孜的笑容,连她自己亦忘了是在笑,有点傻里傻气。爱玲向我如此形容她自己,她对于这种无可奈何的事只觉得非常开心。——《今生今世·民国女子·张爱玲记》
年,张爱玲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同年,母亲黄逸梵无法容忍丈夫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等,与小姑张茂渊一同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年,张爱玲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母亲决定再次赴法留学。
年,父亲张廷重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右)“在我姑姑的屋顶洋台上。她央告我‘可不能再长高了’。她在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我这张难看极了,小瑛很自然,所以寄给你,看看这地方是气车间顶上小孩顽的地方,我们头顶上的窗就是我的Sittingroom的。”
“我穿着我继母的旧衣服。她过门前听说我跟她身材相差不远,带了两箱子嫁前衣来给我穿。……不过我那都是因为后母赠衣造成一种特殊的心理,以至于后来一度clothes-crazy(衣服狂)”——《对照记》
“有一个时期在继母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一大半是因为自惭形秽,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童言无忌》
“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私语》
年,张爱玲中学毕业时,母亲回国。张爱玲到母亲家住了两个礼拜,回来当天继母以“怎样你走了也不在我跟前说一声”(其实已跟父亲说过,那天正巧后母不在)为由责打张爱玲,然后又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次日,姑姑张茂渊来说情,被父亲烟枪打伤眼睛,上医院缝了六针。父亲把张爱玲监禁在空房里好几个月,张爱玲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掉。
毕业这年的春天,张爱玲全班去常熟旅游三天。与张爱玲同学长达6年之久的顾淑琪,在其保留的一本类似校友录的圣玛利亚的校刊《凤藻》上,有毕业班同学的个人近照,肖像旁写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英文赠言和签名,张爱玲留下了她对虞山的感受。
年,张爱玲从父亲家中成功出逃,投奔母亲黄逸梵。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替我告诉虞山,只有它,静肃、壮美的它,配做你的伴侣;也只有你,天真泼剌的你,配做它的乡亲。爱玲。”
张爱玲去了香港读书。学校注册文件中国籍,家居地址上海市赫德路号爱丁顿公寓51号,香港监护人李开第,入学注册于年8月29日。
与母亲分别,直到年再见面。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母亲再次出走。“考进大学,但是因为战事,不能上英国去,改到香港,三年之后又因为战事,书没读完就回上海来。”——《私语》
年,香港沦陷,张爱玲回到上海。住在姑姑家,与影星李香兰(站者)留影。“一九四三年在园游会中遇见影星李香兰(原是日本人山口淑子),要合拍张照,我太高,并立会相映成趣,有人找了张椅子来让我坐下,只好委屈她侍立一旁。《余韵》书中提起我祖母的一床夹被的被面做的衣服,就是这一件。是我姑姑拆下来保存的。虽说‘陈丝如烂草’,那裁缝居然不皱眉,一声不出拿了去,照炎樱的设计做了来。米色薄绸上洒淡墨点,隐着暗紫凤凰,很有画意,别处没看见过类似的图案。”
年,张爱玲和炎樱合影在姑姑家的屋顶洋台上。“港大文科二年级有两个奖学金被我一个人独得,学费膳宿费全免,还有希望毕业后免费送到牛津大学读博士。刚减轻了我母亲的负担,半年后珍珠港事变中香港也沦陷了,学校停办。我与同学炎樱结伴回上海,跟我姑姑住。”
“上衣是我在战后香港买的广东土布,最刺目的玫瑰红上印着粉红花朵,嫩黄绿的叶子。同色花样印在深紫或碧绿地上。乡下也只有婴儿穿的,我带回上海做衣服,自以为保存劫后的民间艺术,仿佛穿着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飘飘欲仙,完全不管别人的观感。”
“一件花绸衣料权充裸肩的围巾。”“我从来不戴帽子,也没有首饰。这里的草帽是炎樱的妹妹的。”——《对照记》
我去信问苏青,这张爱玲果是何人?她回信只答是女子。我只觉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及天地第二期寄到,又有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这就是真的了。这期而且登有她的照片。见了好人或好事,会将信将疑,似乎要一回又一回证明其果然是这样的,所以我一回又一回傻里傻气的高兴,却不问问与我何干。
这样糊涂可笑,怪不得我要坐监牢。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糊涂。但是我偏偏又有理性,见于我对文章的敬及在狱中的静。——《今生今世》
“一九四四年业余摄影家童世璋与他有同好的友人张君——名字一时记不起了——托人介绍来给我拍照,我就穿那件唯一的清装行头,大袄下穿着薄呢旗袍。拍了几张,要换个样子。单色呢旗袍不上照,就在旗袍外面加件浴衣,看得出颈项上有一圈旗袍领的阴影。(为求线条简洁,我把低矮的旗袍领改为连续的圈领。)”——《对照记》
在青芸与炎樱的见证下,25岁的张爱玲与39岁的张嘉仪结为夫妇,此后张爱玲曾一度赴南京住在张嘉仪在南京石婆婆巷二十号的家中,lian曾一起主编《苦竹》月刊。
年,两人分手。之雍一笑,只得磨墨提笔写道:“邵之雍盛九莉签定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因道:“我因为你不喜欢琴,所以不能用‘琴瑟静好。’”又笑道:“这里只好我的名字在你前面。”两人签了字。只有一张,只好由她收了起来,太大,没处可搁,捲起来又没有丝带可系,只能压箱底,也从来没给人看过。——《小团圆》
六叔从南京回来,不回家,我就到美丽园去找他,当时美丽园是六叔工作的地方,找不到,就去常德路爱丁堡公寓去找他。到了那儿,看到张爱玲、六叔、炎樱他们三人都在,看到六叔我说:“侬勒格答呀(你在这里)”。原来他们正准备要办大事情,看到两张白纸头已放在小方桌上,张爱玲从厨房间拿出两个馒头,再在上面各自插上两支红蜡烛,是张爱玲点的火。一边点,一边她自己也笑煞特,说道:“老好白相的”。
点好火后,他们开始写字,先是张爱玲写,后是六叔写,写什么不知道,然后一起朝前鞠躬,再互相拜一拜,之后六叔走上去抱张爱玲。看到这里我开始笑煞特了,并大声说:“这次新郎官不会落脱了”。六叔有点不好意思,要用手来敲我头,并说:“不许多话”。
六叔知道我想起十几年前,在胡村他与玉凤结婚时的情景,按当地农村的风俗,拜堂后,新娘要由新郎和其他三个男人,一起抱到新房去。由于新房在楼上,楼梯又太窄,抱的时候把新郎官挤在楼下,其他三个男人抱着新娘倒要进洞房了。那时我才九岁,看到后急煞特了,拚命喊:“新郎官落脱了,新郎官落脱了!”也不知道在这个大吉日子里,说这话是不吉利的。所以这次六叔与张爱玲再婚,一定要补上吉利的话。——《往事历历:青芸口述回忆录》(槐风书社,年7月)
“照片背面我自己的笔迹写着‘,八月’,不然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炎樱在我家里给拍的。我在港大的奖学金战后还在。进港大本来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战后校中人事全非,英国惨胜,也在困境中。毕业后送到牛津进修也不过是当初的一句话。结果我放弃了没回去,使我母亲非常失望。”
“这张太模糊,我没多印,就这一张。我母亲战后回国看见我这些照片,倒拣中这一张带了去,大概这一张比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五〇末叶她在英国逝世,我又拿到遗物中的这张照片。”
“一九五〇或五一年,不记得是领什么证件,拍了这张派司照。”
“一九五四年我住在香港英皇道,宋淇的太太文美陪我到街角的一家照相馆拍照。一九八四年我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看到这张照片上兰心照相馆的署名与日期,刚巧整三十年前,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对照记》
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赴美。落地即时拿到“绿卡”,住满五年后,正式入籍成为公民。其后多次搬家,公民入籍证遗失,以至于办事(如授权书、立遗嘱)艰难。张爱玲要求政府补发公民入籍证,得到的回复是“查无此人”。多番困扰后才发觉政府工作人员在查找“爱玲·张”,而她纪录上的正式全名应是“爱玲·张·赖雅”。
6年,张爱玲与德国移民后裔、美国剧作家甫德南·赖雅在美国麦道伟文艺营相识半年后结婚。此时赖雅66岁,张爱玲37岁。又是好友炎樱见证了他们的结合。
7年,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伦敦去世。
年,张爱玲的美国移民“绿卡”,证件显示她到美国的时间是5年10月22日,地点是旧金山第13区第26港。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年张爱玲访问台湾,回香港派司照。“摄影师是个英国老太太,曾经是滑稽歌舞剧(vaudeville)歌星,老了在三藩市开爿小照相馆。”
“这张照片背面打着印戳……我看着十分陌生,毫无印象,只记得这张照片是一九六六年离开华府前拍的。”——《对照记》
年赖雅去世,享年76岁。
年,张爱玲致函宋琪、邝文美夫妇:“这照片不止一张,可以不用费事挂号转去。如果皇冠不便凭空登张照片,就等明年出散文集的时候再用。”——《张爱玲私语录》
年,张爱玲在荣获台湾《中国时报》“特别成就奖”时拍的照,当时她头戴假发。
年9月8适逢中秋节,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年也是76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骨灰由林式同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这是张爱玲的最后一张照片。她为此照曾题诗:
人老了大都
是时间的俘虏,
被圈禁禁足。
它待我还好——
当然随时可以撕票。
一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wh/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