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

纪念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helli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传奇性”的女作家,她的一生,纠结着时代和命运、东方和西方、人生和文学、真实与虚幻……她的作品一直到现在仍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她的传奇人生也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所津津乐道。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张爱玲。

年,张爱玲在香港英皇道兰心照相馆

拍摄了这张经典照片

今日是张爱玲的诞辰,年前的今天,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是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听天由命地走。她笔下的灵魂、字中的孤傲,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她和她的作品,都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今天,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这袭华袍,感受那个已渐渐远去的时代……

幼年的张爱玲(左)与弟弟

一、重读经典

谈及这个民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四大才女之一,人们羡慕其卓越才情之外,也为她的际遇无比惋惜。

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个矛盾体,出身贵族之家,却半生飘零;她天性孤傲,却爱上情场浪子,演绎一出尘世间的“倾城之恋”;她渴望繁华,却在人生的最后与世隔绝。面对命运的拨弄,她的传奇背后是满目苍凉,但她却把自己写成世间绝唱。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倾城之恋》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爱》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照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半生缘》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花凋》

一个人,如果没空,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一个人,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一个人,对你借口太多,那是因为不想在乎。——《红玫瑰与白玫瑰》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留情》

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也总有个人不爱你。——《半生缘》

电影《半生缘》剧照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

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一别一辈子》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小团圆》

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倾城之恋》

电影《倾城之恋》剧照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倾城之恋》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童言无忌》

二、纸上电影

张爱玲是个传奇,有人说这个传奇大致是一枚硬币,一面是她的人生,一面是她的文学。

张爱玲(左)和影星李香兰

的确,她自己写电影,她的小说和她的人生也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也因此,张爱玲的文学有了一个新的标签:纸上电影。

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

年9月22日,著名电影导演许鞍华新作《第一炉香》官宣定档10月22日,电影改编自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这是许鞍华第三次银幕牵手张爱玲的作品。

电影讲述了葛薇龙(马思纯饰)、梁太太(俞飞鸿饰)与乔琪乔(彭于晏饰)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

我们期待《第一炉香》能够取得不俗的口碑。

电影《第一炉香》海报

张爱玲的很多小说都陆续被搬上了银幕,影视作品延伸了张爱玲的创作,延续了她的传奇。

三、足迹

上海常德公寓,张爱玲曾在这里写出《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等名作,其中《公寓生活记趣》说的便是在这座大楼里的一切(图源:视觉中国)

浅水湾海滩,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故事发生地(张雷摄)

香港大学文学院,张爱玲曾在此就读(张雷摄)

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图源:大公报)

四、名家评价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余秋雨

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陈克华

以我有限的阅读,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她是天才。——贾平凹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叶兆言

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和有力。——于青

结语

张爱玲人生的画卷已成民国绝笔,像一袭华美的袍子,被时光消弥。

张爱玲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河北新闻网搜狐网)

?编者

高红利

?责编

李湘宇陈柏高红利

?排版

李湘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广告合作请在公号后台留言

人大社系列数据库产品现已开启个人会员业务

专业资源随时查

校外访问不受限

您可登录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wh/99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