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卡塔尔 > 卡塔尔简介 > 张爱玲书信集ldquo仿佛有一阵悲风
当前位置: 卡塔尔 > 卡塔尔简介 > 张爱玲书信集ldquo仿佛有一阵悲风
香港艺术家石家豪WilsonShiehKa-ho所绘的张愛玲与她的人物角色
词作人姚谦收藏的艺术家刘野所绘的《张爱玲》画像(左),和刘野的《张爱玲》老年版画像(右)逾封魚雁往返,跨40年深厚情誼
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
一窺《色,戒》、《小團圓》、《少帥》等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
和張愛玲對世事時局的獨到眼光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始於一九五五年,止於一九九五年,超過七百封書信,第一次揭開張愛玲不為人知的神秘面紗,堪稱研究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不僅可以看見她的寫作過程、和宋淇夫婦之間的真摯情誼,更從字裡行間映照出時代變遷的縮影。而這兩本書的問世,也開啟了另一扇瞭解張愛玲的窗,勢將成為所有張迷的必備珍藏。
在张爱玲百年诞辰之际,耗时8年整理,跨越近半世纪,累计余封,共达70万字的张爱玲与挚友宋淇邝文美夫妇书信集《纸短情长·书不尽言:张爱玲往来书信集》终于出版。世人皆知她一双冷眼,移居美国后大隐隐于世,殊不知,在无数长信与短笺中,她仍旧散发后场观察的触角,在更私密的一隅,长袖善舞,笔耕不辍。
与张爱玲的书信,夏志清、苏伟贞、庄信正等人先后公开发表,但论及亲疏,始终是业务往来居多,难免应酬话语。她与宋氏夫妇完全属于密友,相知相惜,在信裡和他們討論文學創作、出版業務,更詳實記下在美國生活的種種瑣事:她惦記的旗袍樣式、她做的夢、她的食衣住行、她的遷徙和病痛……个人趣味,金句频出,拎出来添上标题就是一篇散文,“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很可能错过认识的机会,太危险了,命运的安排多好”。而且是她后期《重访边城》的风格,平淡有深意,于沙里淘金——连那沙都是金沙。
例如在《忆胡适之》(收入《张看》,),她与炎樱去拜访他,攀谈如对神明,最后一次见面,“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在年的信中,她却回忆“《传奇》与《赤地之恋》胡适看了很不满,上一代人确实不像我们一样的沉浸在西方近代文学里……我和Fatima(炎樱)到胡家去过一次后也没有再去找过他们,你知道我是tooself-centeredtobeanyone’sfan,别人对我一冷淡,我马上漠然。”
年2月10日,张爱玲致宋淇的信中提到了胡兰成的《山河岁月》。4月11日,她致Mae(宋淇夫人邝文美)的信中说:“昨天收到你寄的报与《山河岁月》,真是谢谢。胡兰成这本书实在写得太蹩脚,凭良心说,简直糟不可言。我本来希望他在这里讲些政治,但也无从摘录。你说看到有些提到我的地方很有兴趣,其实所引的我的话统统misquoted(引用错误)。但是我再一想到另一方面,他所说的话我全忘记了,而要查参考书,不由得失笑。”
除了《少帅》,书信信得以管窥张爱玲数个提上议程而终未付梓的写作计划。以曹禺为原型的《谢幕》,男主角早年投身话剧大出风头,因时代封笔,“长江后浪推前浪,浪头都冻结成了冰河,保全了盛名”,最终如演员在台上突然病发,“幕急下,替他遮盖了”;《美男子》,讲移民美国的高学历华人夫妇,开超市为生,美男子离了婚,被许多来LA做明星梦的少女看中;长篇散文《最后的老电影》,分析为什么有人爱看老电影;甚至《天安门外地球村》,徒有一个天马行空的题目……
年,宋以朗从他们三个人多封信件中选出部分内容,编成《张爱玲私语录》。年9月,他将多封信件全部编成书信集,分为《纸短情长》《书不尽言》两册,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纸短情长》《书不尽言》书名来自张爱玲自己。年,皇冠出版社把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分为两册,命名为《回顾展I》《回顾展II》。张爱玲在信件中写道:“我一看见《回顾展》广告,就觉得这名字不好。”她建议改为:《纸短情长》和《书不尽言》。不过,当时出版社最后定的是《倾城之恋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第一炉香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没有采纳张爱玲的建议。如今,她的书信被出版,采用当时她给自己小说集起的名字。
《纸》与《书》虽是张爱玲和宋家的书信全集,但仍有一些漏洞未填补。除了不得而知的其丈夫赖雅去世“详情”,张迷也迫切想知道张宋在香港关系闹僵后如何破冰。张爱玲年留港为电懋写剧本,上下集《红楼梦》赶了出来,电影却被邵氏抢拍而胎死腹中,加上其他事故导致张宋关系紧张,张爱玲在写给赖雅的家书道:“他们已不是我的朋友。”
书信集里,张爱玲写给宋家的信从飞往香港之前的年10月2日直接跳到年1月9日,中间一年多一片空白,连上后,张宋信里依旧亲密,仿佛什么事都未曾发生过似的。双方是如何冰释前嫌不得而知,或许这将是永远的“悬案”?
序
《我与张爱玲,与我的父母》
文/宋以朗
时光匆匆过去,今年已是张爱玲诞生一百周年,而曾经见过她本人的人已是寥寥可数。我小时候在家里见过张爱玲,所以我会不停地被问及我对张爱玲的回忆。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九五四年。当时我只是一个五岁小童,对这位张阿姨没有什么印象,也不记得她在语录里提到我的事儿:听见琅琅吃药:(一)戴着药丸如护身符。(二)想出花样,有落场势,好像不是为了加白糖才肯吃。 《张爱玲语录》倒有我们俩的一个集体回忆:你们卧室的小露台像“庐山一角”,又像“壶中天地”。 语录注解说:“五十年代,我们居于北角继园,父母卧室约三四十平方。一进门,迎面是落地的磨砂玻璃墙,前行数步才见右边有一道小走廊,拐一个弯便通到露台。露台也由落地的磨砂玻璃包围,只有打开中层的窗子方望到外面景物。由于露台设计独特,初入卧室根本不会察觉,仿佛别有洞天,于是张爱玲便有上面的妙喻。”我对这个小露台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在那里营建了一个纸制印第安人帐篷,我躲进去就不用理会大人们了! 一九五九年夏,我家从港岛北角继园搬到九龙加多利山。我自己有个小房间,里面有简单的床、桌、椅、柜。柜子里有很多书,包括一大堆《秧歌》与《赤地之恋》。这两本书故事文字,也算是“平淡而自然”,十多岁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我反覆看过多遍,但我没有追问父母与作者的关系,当然也没有想到那些由作者亲笔签名的初版书有一天会是价值连城。 一九六一年,张爱玲再访香港,在旺角花墟附近租了房间,从我家步行过去只需几分钟。后来她临走前退了租,却发现还有电影剧本未写好,便来我家借住两星期。我让出房间给她,自己到客厅“喂蚊”。她给我的印象很简单,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子,整天躲在房间写作,偶尔出来一起吃饭,与小孩无甚交流。多年来我不知被问了多少遍对张爱玲的印象这个问题,但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 我写过一篇关于张爱玲轶事的短文说:张爱玲整天就只神秘兮兮的躲在卧室,即使偶尔同枱食饭,彼此间也静默得宛如隐修院的院友。她从不挑剔饭菜,胃口也不大,但根据我家老佣人阿妹的暗中观察,她最爱吃的似乎就是隔夜面包,大概是有胃病问题。至于外表,她身材高瘦,打扮朴素,阿妹分析说衣服都是她自己裁的,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是印象中没见过她穿旗袍。记得最清楚的,倒是她深近视又不戴眼镜,看事物总要俯前──也许她担心把我和姐姐混淆了。 这些年来我屡次受访,讲述对张爱玲的印象,也不外乎上面讲的那些。我搜索他人对张爱玲的印象,希望可以引发出我自己的记忆。例一:曹可凡在《我认识一些深情的人》引用白先勇回忆张爱玲与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王祯和、殷张兰熙等人的一九六一年台北宴会:白先勇先生记得,那天和张爱玲的聚餐安排在西门町附近一家名叫“石家”的苏州菜馆……她身穿素淡的旗袍,但随身带着一件暗紫色绸缎棉质外套,特别显眼……那晚,白先勇先生与张爱玲相邻而坐。“张爱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特别是卷舌音很有北京味儿,这或许与她曾经在天津居住过有关。她的眼神因近视略显得有些朦胧、迷离,一旦特别 他们的文采与观察能力比我好得多,可惜我的脑子还是一片空白。 其实我有什么印象不是要点。这个故事里的三个主要人物是:张爱玲、我父亲宋淇与母亲宋邝文美。他们三位的故事很简单:张爱玲在一九五二年九月为完成学业从上海来香港,她在报纸上看到美国新闻处的招聘海明威《老人与海》翻译者广告便投了简历,结果被选中,因而结识时在美新处翻译部的宋淇,后来有在一个社交场合又结识了宋邝文美。一九五五年,张爱玲移民到了美国。当时我父亲是国际电影懋业公司的制片主任,张爱玲在我父亲的介绍下,先后为公司写了几部电影剧本。一九六一年十月,张爱玲来香港写剧本赚钱。一九六二年三月,张爱玲回美,三人终身没有再会面。一九九五年九月,张爱玲在美逝世,遗嘱简单地说:“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宋淇在港逝世。二○○七年十一月,宋邝文美在港逝世。二○○三年,母亲中风,我从美国回来香港照顾她。她的最后五年,我总算陪她渡过了。最初我只是负责整理张爱玲的合约,给她逐一签好,然后归档。 投入之后,我很快得了“十万个为什么”病。为什么张爱玲会将遗产全部留给宋氏夫妇呢?她的亲戚们怎么样啦?为什么张爱玲遗物里有完成但未出版的作品(如《小团圆》)?要不要替她出版?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如〈爱憎表〉)呢?〈色,戒〉女主角原型是否民族女英雄郑苹如?张爱玲有没有到台湾采访过少帅张学良?《同学少年都不贱》不能出版的“毛病”是啥?这些都是人家不停问我的问题。 我转问我母亲,她只说不记得叫我不要烦她。幸好母亲有告诉我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家里一箱箱的书信里面。我搜遍全家,找到四十一年他们三人写的七百多封信,洋洋共六十多万字。这些书信好像结成一个普通法的法律系统:案例都有据理,差不多凡事都引用先例。看完这些信,我开始有信心处理张爱玲的遗产。 其中张爱玲在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的信中说:“如果我的钱有剩,那么(一)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了……(二)给你们俩买点东西留念。” 翻译作品倒是容易。这些年,张爱玲的作品已经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义大利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日文、韩文、越南文等。她的英文作品《雷峯塔》、《易经》、《少帅》也翻译成中文。出版了生前没出版的作品有〈重访边城〉、〈异乡记〉、〈爱憎表〉、《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圆》。 “给你们俩买点东西留念”则是腼腆的张爱玲不愿意点明。她想表达的是,她知道我父母的身体都不好,叫他们拿钱去用,但她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所以变成吞吞吐吐。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感动。 二○一○年,我从他们三个人那七百多封信件中选出部分内容,编成《张爱玲私语录》,出版准则以反映友情为主。通过这些书信,我希望能解释清楚他们三个人的友谊。我看过不少张爱玲传记,大多鲜有提及我父母,即使提到,有时也是负面的。这显然跟我在信里读到的内容背道而驰。我出版《张爱玲私语录》,主要目的正是要纠正这些谬误。 以我自己来说,我周游列国多年,每处都不会久留,所以我没有一个四十年朋友,更遑论跟人有六十多万字的通信。对我来说,张宋书信是一个奇迹。对张爱玲研究者来说,张宋书信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极高学术价值。不妨举一个例子:一九八三年,张爱玲出版《惘然记》,她在序中说,“〈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都是一九五○年间写的……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偏偏她就是没有解释震动惊喜何来,造成外界不少争议。张宋书信里就有详细的解释讨论。 一般而言,作家要反驳评论者是不容易的,像罗生门一样,大家也不知道谁的版本才是真相。即使张爱玲想说自己没有那个意图,别人还是可以说她抵赖,甚至说她潜意识的确如此。但张宋书信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其创作过程有大量书信文献佐证,一切“作者意图”都可考本溯源,有力限制了评论者的胡乱猜测,也许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罕例。文学研究者若没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随时便会犯下闭门造车的毛病,可以错得很厉害。现在写关于张爱玲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张爱玲的作品有市场,连带写她的文章也有市场,所以我觉得,现在更有必要把书信这类第一手材料公开。但书信不可以解答所有问题。例如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信提起《小团圆》:“这篇小说时间上跳来跳去﹐你们看了一定头昏﹐我预备在单行本自序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她没有写过这篇自序,所以这是一个谜。但我宁愿张宋书信不是一本无所不知的天书,这样张爱玲的传奇才可以永远继续。张宋书信集计划于今年出版,刚好是张爱玲诞生一百周年。然后我这个张爱玲遗产执行者也终于可以隐退。关于张爱玲的最新书单
1
《寻觅张爱玲》
《寻觅张爱玲》
编著:吴邦谋
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
香港收藏家吴邦谋搜集了超过二百件有关张爱玲的珍贵藏品,包括早期著作初版、报刊杂志原刊小说、电影宣传刊物、广告及照片等,向读者展示张爱玲颠簸跌宕的一生,她矢志不移的文学创作路,及她与香港交织的一点缘。
书内部分藏品属首次曝光,包括收录张爱玲十一岁作品《不幸的她》的海外孤本《凤藻》;附张爱玲钤印的首作《传奇》;张爱玲代表香港于《西风》杂志征文比赛获奖的《天才梦》;电影《不了情》试映戏票等。
2
《张爱玲往来书信集》
《张爱玲往来书信集:纸短情长+书不尽言》(张爱玲百岁诞辰纪念)作者: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
出版社:皇冠
一九五二年,张爱玲为了完成学业,从上海来到香港,因缘际会结识了宋淇、宋邝文美夫妇。一九五五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就此开始三人长达四十年的往来通信。张爱玲视宋淇和宋邝文美为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我的信除了业务方面,不过是把脑子里长篇大论对你们说的话拣必要的写一点。”她在信里和他们讨论文学创作、出版业务,更详实记下在美国生活的种种琐事:她惦记的旗袍样式、她做的梦、她的食衣住行、她的迁徙和病痛……《张爱玲往来书信集》始于一九五五年,止于一九九五年,超过七百封书信,第一次揭开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堪称研究张爱玲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3
《在加多利山寻找张爱玲》
《在加多利山寻找张爱玲》
作者:冯睎乾
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
你可知道张爱玲最怕死?最喜欢吃叉烧炒饭?还曾经写信给王家卫?会用佛洛伊德的角度看李商隐的诗?本书作者冯睎乾是张爱玲作品研究者。他整理了大量一手资料,带领读者翻开张爱玲写给友人的书信、散文稿、笔记簿,发现她丰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重新认识《小团圆》《少帅》等作品,以及她从上海到香港、到美国的生活点滴。4
《到底是张爱玲》
到底是张爱玲
作者:刘绍铭
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
作者刘绍铭是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与张爱玲颇有渊源,两人见过面,通过信,刘绍铭更帮张爱玲谋过职。本书客观深入地剖析张爱玲的小说、散文,还有英文作品,文字生动有趣,是一本走入张爱玲文字世界的好书。
5
《霓裳。张爱玲》
《霓裳。张爱玲》
作者:陶方宣
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
本书作者选取了张爱玲自己的和笔下的一件件霓裳华服,解析张爱玲对服饰的热情与依恋,张氏小说主人公服饰深含的寓意,以及藉此反映出的张爱玲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作者文字细腻、感性,对张爱玲的点评精准到位。书中披露不少趣闻轶事——有关张爱玲以及张爱玲身边的人,也评价了李安、王家卫、关锦鹏、许鞍华等拍摄的张氏电影中的霓裳服饰。
《張愛玲的假髮》一書從當代理論概念「補遺」出發,探討張愛玲的遺囑、遺物、遺照、遺患、遺風、遺產、遺憶,跳脫狹隘的「作者論」與「傳記研究」,以期能活潑潑創造性思考何謂文學、何謂作家、何謂主體、何謂書寫、何謂影像、何謂物件,希冀凸顯文化批判與性別美學政治的「當代性」,讓張學研究從拍板定案變成弔詭懸案,不疑處柳暗花明,錦繡交織出各種文學、文化、法律、政治、運動、物質、身體的繁複與多摺。
本書以極不同於既有「張學」的取徑構造了張愛玲的嶄新研究,酣暢淋漓地引領讀者對張愛玲投下最後的目光,是為致敬,亦為禮讚,更是影響台灣文壇整整半世紀以上的張愛玲像一道抛物線般擲在文學研究所激起的熠熠閃光。
《文本張愛玲》從解構張愛玲的本名與真人實事開始,展開「文本表面」跨語際與跨文化的華麗閱讀,直搗「宗法父權」作為語言文化機制與性別權力機制的黃龍。全書穿梭遊走於張愛玲文學與傳記的「字中有字」與「性別中有姓別」,讓張愛玲成為「無主文本」,讓張愛玲不斷「差異化」張愛玲,不再有本源、本宗、本尊、本名可供最後依歸。
本書前四章以張愛玲家族史與女性家族成員為主軸,擴及張愛玲的文學文本與歷史、法律、文化脈絡──文本,後數章針對張愛玲文學不同的文本進行讀細。作者凸顯語言文字作為「文本表面」的繁複交織,以開展對宗法父權作為文化機制與語言機制的雙重批判。
序/彭小妍
導言/彭小妍
(一)改編作為翻譯、背叛或消費
(二)表演性如何展現愛慾、主體性及集體記憶
(三)認同政治及全球文化經濟
1李安的《色|戒》及其迴響/李歐梵
(一)改編作為翻譯、背叛或消費
2誘力蒙太奇:戒|色/葉月瑜
一、蒙太奇啟動:德國狼犬
二、德國狼犬的再度現身
三、辯證蒙太奇:並置(juxtaposition)與撞擊(collision)
四、誘力蒙太奇:真刀真槍的性?
結論:重寫張愛玲
3〈色,戒〉的兩個版本:評張愛玲小說兼談李安的電影/孫筑瑾
4施受虐狂、雲雨酣暢、浮華滬上凡此種種,與愛何關?:一個「文字學家」眼中的《色|戒》及其原著文本/寇致銘(JonEugenevonKowallis)
5食人,階級,背叛:張愛玲和李安/戴樂為(DarrellWilliamDavis)
一、動物的吸引力
二、與李香蘭比較
三、真實的性愛
(二)表演性如何展現愛慾、主體性及集體記憶
6「不可能的愛欲」與「愛欲的不可能」:論《色|戒》中的「上海寶貝/淑女」/陳相因
一、「色戒現象」:後殖民臺灣、香港及中國的政治、媒體與票房
二、問題意識:電影的「完整性」與故事的「未完成性」
三、從「愛欲」到「不可能的愛欲」:從原著、劇本到銀幕
四、從「不可能的愛欲」到「愛欲的不可能」:上海寶貝/淑女的愛欲與性慾
結論
7戰爭劇場上的演藝與背叛/蘇文瑜(SusanDaruvala)
8「真正的」王佳芝:《色|戒》中的表演與真實/柯瑋妮(WhitneyCrothersDilley)
一、巴代伊:禁忌與犯禁——強化犯禁的誘惑
二、麻將、上流社會和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李安其他作品中的雙重性,以及「真正的」王佳芝
(三)認同政治及全球文化經濟
9黑色邊戒/林建國
一、衣裳的哲學
二、流變為黑色(電影)
三、黑色電影研究的現況:沉睡不醒
四、尼采式的轉向
五、黑色電影現狀,或曰德勒茲(與拉岡)
六、國家與娼妓
10女人作為隱喻:《色|戒》的歷史建構與解構/彭小妍
前言
一、「搶救歷史」:誰的歷史?
二、演劇與愛國主義
三、一個不合作的女人
四、漢奸形象
五、女人作為純真年代的隱喻:解構愛國主義與愛情
11愛的不可能任務:《色|戒》中的性—政治—歷史/張小虹
一、愛的召喚:臺上、臺下、樓上、樓下
二、愛的迴視:斷裂與縫合
三、性的諜對諜:肉體與國體
四、愛的皺摺:祖國之愛與情感動力
《色戒》十年后,李安获终身成就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jj/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