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

三毛部落middot光阴的故事24


张爱玲和她的男朋友们文/青青

志清兄

我对夏志清的感情很矛盾,一是他和宋淇一样,是张爱玲生命里的贵人,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张爱玲一锤定音,让张爱玲从此稳坐中国文学史。并在港台当代文坛把她推上了“祖师奶奶”的位置。在美国的岁月里,夏帮张爱玲找工作,推荐基金会,商谈出版,出力不小。应该感谢他。二是他出语独断,妄自评价张爱玲的身世。完全的男性立场,让人不太舒服。记得最早是苏州卢晓梅知我需要张爱玲的资料,寄我《秧歌》、《赤地之恋》等,其中有一本季季、关鸿编的《永远的张爱玲》,中有夏志清写的怀念张爱玲的文章,标题就为张爱玲的身世定了性:超人才华,绝世凄凉。这给张迷们留下了不好的感觉,好像张爱玲晚年贫病交加,无人照应,凄凉之至。其实一切都是张爱玲自己的选择,她过着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去世时,她在宋淇处存款二十多万美元。至于病,这是每个生命都要遇到的,生老病死,无人可拒。张爱玲并无大病,一直行动自主,只是牙病,眼疾,皮肤病缠身。在去世之前还在写作。最后死于心脏病,这个病从发病到去世时间很短,并无受罪。医院里千刀万剐,满身插满管子的人幸福多了。

夏志清年生人,年赴美,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评论称,《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巨著,不亚于一次文学的革命。从这本书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进入西方高等院校。

大概在夏志清的眼中,自己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在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深入介绍了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不仅首开先例地肯定其重要地位,更将《金锁记》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中篇小说,自此,张爱玲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经典行列,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作家。故而在诸多按语之中,这位比张爱玲还年轻一岁的文学评论家,有意无意间,毫不客气地渲染着自己的地位之重要。在回忆与皇冠出版社社长平鑫涛就张爱玲作品版权问题所做的接洽时,他说“我同平鑫涛的初次会谈,解决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问题。”又不无得意地补述“原来我是得到书面嘱托为她(张爱玲)办事的全权代表,此事可能与宋淇无关”。年台湾作家於梨华赴纽约,与夏志清一同拜访张爱玲,张未响应夏去上海餐厅吃点心的提议,选择在自家公寓吃干酪饼干配红酒,夏也在按语中发牢骚“虽知道她脾气怪,爱玲不肯赏光,我仍免不了有些失望。”大概是感到在“外人”面前失了面子,有些过意不去。年张爱玲去信表示收到《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选》,却因卧病和“忙得昏天黑地”,没有来及细看自己翻译的《金锁记》,夏志清也大呼“这实在令人感到惊讶,我自己看到副刊、杂志上有我的文章,总是当天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就连从宋淇夫人邝文美信中得知张爱玲未曾向他披露的打胎事宜后,他也要指手画脚地品评一番:“一个女人即使不爱孩子,怎舍得把自己的骨肉打掉?我一直认为爱玲的才华晚年没有发挥,是嫁了两个坏丈夫”。我想,面对不善人际交往,在美国过的也并不顺利的张爱玲,为她提供过不少帮助的夏志清自视为其挚友,尽管回信的态度诚恳谦卑,但在按语的措辞中,还是暴露了他作为才子的自负与浮夸,以自己独断的逻辑和习惯,去揣度、想象、评价只与他见过数面的张爱玲,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她多年苦心经营的矜持姿态。

夏志清

夏志清在文章里一直认为自己是张爱玲的知己。也不管张爱玲买不买账。其实我从《张爱玲给我的信件》里,看出张爱玲对夏一直保持着距离感。有点虚与委蛇地客套着,感谢着。她是何等冰雪聪明,这个人品才华言谈与她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人,并不是她喜欢的人。但他在海外文坛自有巨大的影响力,借助他的权力与影响力,自己可以得到赚钱的工作,可以保证自己从港台获得源源不断的稿费版税收入,实现财务自由。——多个朋友多条路,况且是这样一个有影响力,欣赏自己的朋友。有时候,她也是世故的,当然这个时候不多。她对世道人心,完全懂得,只是有时不屑于为。

但她与他也并不热络,有时候一年也没有信,只有一张贺年片。“年整整一年爱玲无求于我,没有同我通过信(除了一张贺卡)。”夏志清在年5月17日这封信按语里抱怨说。总觉得张骨子里还是淡漠的,她应有的礼貌的问询也是淡漠的,但又因有求于人,不得不做出些趋附的姿态来。这样的交往,于她的生计是必须的。多么决绝的人,也难免软弱,这是人性的可悲。

对于张爱玲而言,她对夏志清的敷衍应对,无疑有有求于人的不得已苦衷,否则,以其高傲,如果条件许可,不可能纠缠这样久——越对她有恩,就越伤害其最珍视独立性和自主性,就越使她愤怒和憎恨,越使她急于摆脱不平等关系。她给夏志清的信基本都是围绕出版计划、写作进度、文学评论等业务,加上几句颇有些距离感的问候,尽管偶尔也会写“我这些年只对看得起我的人负疚,觉得太对不起人,这种痛苦在我是友谊的代价,也还是觉得值得”,但将夏志清视为“看得起我的人”感到负疚,还是客套居多,比不上与宋淇夫妇告别后一路哭回房间的深情,也没有与小友庄信正在信中家长里短谈天的雅兴,她甚至对夏志清给蒋晓芸写序讲到《倾城之恋》颇有微词,说“我不免觉得是女性作家就要拿我去比”,夏在按语中倒是罕见地未作辩白。似乎张爱玲确实已经成为夏志清在研究女性文学时最重要的底牌和标尺,他与张爱玲的交往,可能是功利大于情谊。

夏志清对张爱玲对他的冷淡倒也不太计较,但他对她两次请她吃饭都不应,有点计较。因为有一次,他和於梨华一起,当时他似乎正与她谈恋爱。约张爱玲一起吃楼下的上海餐馆,但张爱玲坚拒,要在家里吃红酒奶酪。夏觉得很没有面子,后来在给学生讲课时还念念不忘。

有一次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还对记者说:我们是见过面的。我请她吃饭,她不来……她没什么朋友,她只感激胡适,别的人她不提的。我和宋淇这样的朋友,她都不大提的。他觉得自己有功于她,但她没有在自己的文字里表示感激,心里耿耿。这点他就不及宋淇,宋淇从来只是帮助,不要感激,更不挟张爱玲自重。是个真正的君子。

但更多的时候,夏还是维护着张爱玲。说到张爱玲为人原则性又太强,他解释道:“是个最Shy,最不善和颜悦色去讨人欢喜的人,吃了很大的亏”。他解释陈世骧为何不能理解张爱玲:“作为一个主管人,他只看到她行为之怪癖,而未能欣赏她的文学天才和成就,去包涵她的失礼和失职。”他意思是对于天才不能像平常人一样要求他(她),要多包涵才对。

当然,他是一直包涵她的怪脾气。有天张爱玲高兴给了他电话号码,他没敢打过去,等他想再跟她要她的新号码时,她表示不愿意再给他了,似乎防止他找上门来;后来张爱玲很少拆看他的信,看了也随手丢失,她的小说在某刊物上发表,他帮她讨要稿费,还要那总编一道写信给她,寄希望于其中有一封能幸运地被她拆开。

夏志清的夫人王洞在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夏先生对张爱玲真是一句闲话都没有。他也不觉得张爱玲对他冷淡对他不感恩,这是我的感觉。其实张爱玲在美国的工作大都是夏先生给她找的。她到Radcliff(雷德克里夫,肯塔基州)也是夏先生叫她去的;然后她到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接庄信正的工作,也是夏先生介绍的……张爱玲什么都没给过夏先生,她要请Hanan帮忙,她会请Hanan吃饭,也会送Hanan礼物。她要请陈世骧帮忙,托庄信正给陈世骧送弹词。

此地无银三百两。妻子的意见一定是丈夫的意见,起码代表了一部分,没有夏在妻子面前唠叨,她自然也不会讲这一堆酸溜溜的俗气的话。

但从夏志清这里,我们也得到了许多张爱玲的生命细节。比如,她和夏济安、毛泽东三个都是张恨水的粉丝。“我一直喜欢张恨水,除了济安没听见人说好,此外只有毛泽东赞他的细节观察认真”,如果不是张爱玲的书信,这些事情是无从可想,不得而知的了。再比如她热爱红楼梦到了情痴的地步,“我本来不过是写《怨女》序提到《红楼梦》,因为兴趣关系,越写越长,喧宾夺主,结果只好光只写它,完全是个奢侈品,浪费无数时间,叫苦不迭。”

但我们仍然要感谢夏志清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对一个友人关怀支持欣赏,这已经是一个朋友所能做到的全部了。不能再苛求了。设想,如若张爱玲在美国没有夏及围绕在夏身边的朋友关心照顾她,她该多么寂寞。这又是我等凡人之心度爱玲之腹。她是天才,不要忘记,天才对世界的感觉迥异于我等。我只好闭嘴了。

知己宋淇

洛杉矶的太阳在冬天落得很快,刚刚还朗朗地照着,突然转过街头,就不见太阳,世界的颜色暗淡下来。六十五岁的张爱玲在街道上走着,夕阳的沉落让她生出些忧愁,她突然想起远隔太平洋的宋淇,前一段大病连连,说不定此刻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样想的时候,一阵阴风从街角卷起,直往人脖子里钻,她一阵震动悲哀,泪水都要流出来。

宋淇多病,经常在信中说病的事情,邝文美还有一次说宋淇病得危险,总让张爱玲揪心。有一次,她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满地小方格式的斜阳树影,想着香港不知道是几点钟……恍若隔世,从来没有那样尖锐的感到时间空间的关系,寒凛凛的,连我都永远不能忘记。

张爱玲赴美后,没有稳定的工作,用英语写作在异乡闯出一番天地的想法也没实现。收入不稳,日子恓惶,心情自然郁闷而紧张。远在香港的宋淇便通过各种方法帮助这位异国飘零的天才女子。

宋淇(——),笔名林以亮,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钟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都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交给宋家保管。宋淇的祖父宋春舫是中国现代有名的戏剧家、翻译家和藏书家。

“Stephen介绍这工作给我本来是帮我的忙,如果觉得容易轻松我就做,觉得难就不做,报酬我一直非常满意。”(张爱玲致邝文美.3.30,P)“这几个月来我一直为迟迟未交卷而内疚,但是非酝酿一个时期不可,只好屡次连想一两个星期又搁下来。”(张爱玲致邝文美.1.24,P)张爱玲到美国后与赖雅结婚,在她还未重新走红之前,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至少有十年时间,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给香港电懋公司写剧本,这都是靠宋淇为她联系的。张爱玲为电懋写了十几部电影剧本,其中八部拍成了电影。宋淇说服公司按最高标准给张爱玲支付稿酬,为救急,有时还预支稿酬。一次,拿到预支稿酬后,张爱玲因杂事缠身,心情灰暗,拖了五年也未交稿。她写信向宋淇致歉。后者完全理解张爱玲在美的处境,未发一丝怨言。宽厚来自理解,理解源自深深的爱。

宋淇深知,帮助张爱玲的最好办法是推广她的作品。为此,宋淇夫妇合作写出了《私语张爱玲》。为达到帮张爱玲壮大声势,建立声誉的目的,宋淇夫妇在撰写这篇后来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文章时,可谓煞费苦心:“处处在为你宣传而要不露痕迹,傅雷、胡适、马昆德、李丽华、夏氏昆仲、陈世骧都用来推高你的身份,其余刊物、机构都是同一目的,好像我们在讲一个第三者,非常客观似的……”宋淇主编《译丛》后,为保持张爱玲在香港的知名度,曾提议张爱玲从其所翻译的《海上花》中选出一段最好的,刊登在《译丛》上;另外,他还建议找人译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当张爱玲在美国写作不顺,心生惫懒时,宋淇不停地给她打气,夸赞她“像你那样有‘第二春还不多见”,并保证,只要张爱玲不停地写,他们夫妇会充分利用机会,替张爱玲争取到每一分报酬。

张爱玲身居美国,长期不写散文转而花大力气钻研《红楼梦》,宋淇夫妇觉得这是浪费才华,就写信鼓励她坚持按原有风格来写作,为了引起张爱玲重视,宋淇在信中甚至大胆地“批评”起她:“看你忽然胆小起来,只想向容易的路上走,真觉得没有出息。”这当然是爱之深,责之切。这样的批评张爱玲听后心里自然会涌起一股暖流。

宋淇是张爱玲无名而其实的文学经纪人,比任何职业经理人都做得好,因为他做这一切,不是出于薪资,而是赏识张的才华、几十年的友情,再加上他做事谨严的个性。

宋淇夫妇

“计前后共收到三月十四、二十、四月六、七、七、九日六封信及附来的改稿(指《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宋以郎注),今天下午总算依照它们的先后次序一一抽换,花了我一下午,头昏脑胀。大体上,除了有一处缺了五行,从原稿中剪出补上,居然连上了。......替你整理稿子,等于生了一场小病,现在先拿这封信赶出。”(宋淇致张爱玲.4.18,P)张爱玲的写作习惯是反复修改,一字一句,细加斟酌。她写得慢,这篇稿子大概拖欠很久了,所以写完后很快寄出。可是随后又追寄修改稿,7日一天之内竟然连寄两封。可怜宋淇既是经纪人,又身兼小编,剪刀浆糊一起上阵,终于缝补完整。要知道,他也是六十岁的人了,而且体弱多病,不容易。

至年,张爱玲因“虫患”而四处搬家,居无定所,宋淇在香港为她张罗出版书的时候,恐她无力也无时间写序,就代她写了序。使书顺利出版。

“《代序》(指《余韵》的代序,宋以郎注)是我写的,一则她们太忙,二则对你的作品和心意都不够了解。她们本来要我具名,我加以婉却,因为我一出面,更坐实我们之间的关系,变成真正的代言人,再也不便替你说话,所以将credit给了编辑部。这篇文章要顾全到作者和出版者双方的立场,措词很难恰到好处,很费了点心思,希望你看后不会太失望。”

“这是《续集》的序,首三行是你自己写的,其余由于你弄错了内容,大谈其《谈看书》,文不对题,写信来给要了回去,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代拟了一篇短序,特为隔行抄,以便你删改。如你有时间,可以加以改写,如没有充裕的时间,则请你将口气改得像你的一点。”

我们现在看到的署名皇冠编辑部的《余韵》序和署名张爱玲的《续集》序,原来都是出自宋淇笔下。当两本书都上了书店柜架,堪称完美结局,他还不忘提醒张爱玲出新作才是正途。而在这一年半中,邝文美因胃癌做化疗,病情反复,宋淇有多么艰难!就在6月4日写信后的一个月,宋淇住院开刀。自那年夏天开始,他心脏衰竭,水肿、心悸、呼吸困难相继而至,翌年夏天做胸腔手术。

宋淇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是把张爱玲推荐给了海外学术大家夏志清。宋淇得知夏志清准备写《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向他推荐了张爱玲,买不到张爱玲的书,宋淇只得买了香港盗印的《传奇》《流言》寄给人在美国的夏志清。文学批评大家夏志清读了这两本书,“全身为之震惊,想不到中国文坛会出这样一个奇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对张爱玲的评价可谓“前无古人”:“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长达50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从《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张爱玲所占篇幅也可看出夏志清对张爱玲的作品多么推崇:鲁迅26页,茅盾15页,巴金20页,张爱玲43页。考虑到夏志清在文坛首屈一指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论断与赞赏,既一锤定音确立了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推波助澜壮大了张爱玲在海峡两岸的声誉。

80年代中期,张爱玲遭遇“虫患”。宋淇得知情况后万分焦急,想到水晶旅居美国,和张爱玲身处同一城市,就把这一秘密透露给了水晶,水晶以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张爱玲病了”让秘密大白天下。文章见报后,宋淇自知闯了大祸,即刻致信张爱玲,说明原委,表示歉意。邝文美在信中批评宋淇这次疏忽该骂该打,但恳请张爱玲不能因此事不再理他们,因为“你是我俩共同的知己,我们异常珍视这份真挚悠久的友情”。

她在回信中,不仅没有一句怨言,反而赞宋淇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兼完人与多方面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博雅之士”。邝文美十分感动,说:“若非肝胆相照,天下哪有这样的朋友?”

英文里有句谚语:“没有人是座孤岛。”而张爱玲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她在伊人,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没有人可以接近她,而宋淇是她在美国四十年里通向岛外的彩虹桥。保证了她并不完全是一个孤岛。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青青《在一切潮流之外——张爱玲传》,可点击文后“阅读原文”购买]

作者简介

青青,原名王小萍(王晓平),现居郑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三门峡记者站站长,三毛部落文学平台作家。著有《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采蓝》《小桃红》《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访寺记》《空谷足音》等。曾获孙犁散文奖、杜甫文学奖等。

作者往期文章

三毛部落·光阴的故事(18)

现在,我们要睡了/青青

三毛部落·光阴的故事(13)

母亲/青青

三毛部落·光阴的故事(10)

庚子春纪事/青青

三毛部落·特刊

剪去长发的姑娘们(外一首)/青青

友情支持

鸣谢

濮阳华源鑫能电力公司

河南律泰律师事务所

年度执行主编:李玉梅

编辑:小苒

击以下“阅读原文”,购买三毛部落文集

三毛好文

刚好你也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jj/62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