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一句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并不能够完全共情。
甚至很多时候还因为无法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情况,便对他人产生误解,造成了永久的偏见。这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是很常见的事情,其实那些有文化有成就的人,也很难逃过这个人类共同的缺陷。
不过,这也并非什么大错,反而是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去指责什么,只要以此为鉴,多多注意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就可以了。
而且,人类还拥有文艺作品,当我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情,可以理解我们的人时,不妨打开文艺世界的大门。那里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总能找到与我们有相同感受的人。
文人之间的不理解
在民国时期我国出了不少有为的作家,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和谐。就比如鲁迅和胡适,他俩由于观念不同产生了很多争论。
此时的女作家也有很多,比如杨绛、张爱玲、林徽因、冰心。她们之间也有很多的不和睦,即使彼此的交集少之又少。其中,杨绛对张爱玲就颇有微词。
由于杨绛对张爱玲的偏见,使得很多后人对张爱玲也戴有有色眼镜。毕竟,杨绛的文学作品更正统,而张爱玲的则更关乎女性在感情之中的挣扎。
大众普遍还是不大承认主要抒写感情的文学作品在文坛的地位。其实,这本身就带有偏见。文学说到底是在书写关乎人的故事,而感情就是人类不可忽视的一种存在方式,又有什么高低贵贱呢。
而张爱玲与杨绛之间的隔阂还在于她们的生长环境不同。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们常说什么圈子的人就和什么圈子的人玩,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跨越圈层的人是很难充分体会对方的处境的。
就比如张爱玲的原生家庭一片混乱,她母亲丢下她,一个人远走国外,而父亲又娶妻子,对她刻薄至极。使得年幼的张爱玲内心深处受了不小的挫伤。
杨绛则是地地道道的大家闺秀,在父母的手掌心里长大的。在那个年代她父亲一点重男轻女的意思都没有,反而亲手教导她读书学习,送她去高级学府求学。这使得杨绛养成了正直、大气、磊落的品性。外人谁见了都称赞有加,就这样一个优雅有学识的小姐,又怎么能够理解在黑暗之中挣扎的痛苦女性呢。
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锻造了不同的文学方向。杨绛的作品则大气、醇厚,让人看了有感悟也有温暖。但张爱玲则冷峻刺骨,她扒开人性深处的黑暗,给世人观赏,让读者无法喘息,又不得不拍案叫绝。
完全不同的两类文学作品绝没有谁好谁坏一说,人类本就是多元的。即使当时二人困于自己的视角对彼此不满,过去也就过去了,后人完全没必要再揪着不放。
不解下的犀利评价
原本杨绛与张爱玲在现实生活中也并无交集。可能因为都是当时知名的女性作家,便对彼此有了更多的留意。
不过,张爱玲似乎对杨绛倒没有那么大的成见。了解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她的人生一直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又哪里有闲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wh/1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