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www.gansulawyer.net/我的阅读史—低语组岳佩老师
阅读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知识汲取,更不是娱乐名义下的时间消遣。阅读是灵魂的铸炼,是生命的型塑。每一次刻骨铭心的阅读都是一次自我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每一次废寝忘食的阅读,都将在生命的年轮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成为人生旅途上指点迷津的路标。
1
努力回想,我最早的阅读是从童话开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陪我度过绚烂的童年。童话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曲折诱人。童话是公主与王子的世界,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界。至今仍记得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童话细节,甚至倒背如流。儿时的印象停留在公主命运坎坷,被故事中最丑恶的人诅咒。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定会出现白马王子拯救公主于水火。虽说当时不晓得何为爱情,但默默期待着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仗剑天涯。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初中的时候,我已不再沉迷于童话,假期里可以放松地看一些闲书。比如当时流行的琼瑶、席绢、于晴等的言情小说。书中唯美的文字,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那个暑假,每天沉浸在虚构的缠绵悱恻中,朦朦胧胧地对神秘的爱情多了一份向往。以至于在初一的一年里,经常周末的时候,一人到书店静静地看书。
渐渐的,言情小说看多了,觉得故事情节都大同小异,看了开头就知晓结尾,了无生趣。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对文学书籍产生兴趣。买了许多名著,如《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里斯多夫》《大仲马》、《茶花女》、《乱世佳人》、《张爱玲文集》《家春秋》等等,塞满了小小的书架。《简爱》算是看得最认真了,佩服简的自尊自爱,也为她最终能跟罗切斯特终成眷属而欣喜不已。《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敢爱敢恨,瑞德看似风流倜傥,却藏着一颗深爱女儿的心……有些书买过来并不急着看,闲暇的时候翻翻,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这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满足。
进入高中,学校每周开了两节阅览课,但是学校的阅览室大部分的书都是文学类的,杂志比较多,所以,每次阅览课我都是找来一些杂志来看。那时候我们每人都发有一本读书笔记,上完阅览课,每人都要写一篇不低于四张大约一千字的读书笔记,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的比较优美的文章。因为高中学习比较紧张,要考大学,没有多余的课余时间,阅览课上自己有时还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也就没有功夫来看自己喜欢的书,我个人觉得这都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弊端,应试教育把我们的读书时间给强行占去了。看得最多的也只是《读者》、《青年文摘》、《艺林》这些学校规定范围之内的书,学校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增加作文的素材。不过,那时还是偷偷地看了一些比较流行的《萌芽》等这些贴近我们自身生活的书。整个高中时代,看得书很少,我觉得这是一种间接地资源缺失。
上大学后,随着新概念作文的影响,出了一批年轻的作家,如郭敬明,韩寒。大学早期,受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影响太大,记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仿佛自己是书中主人公,正在经历非人的经历。也许是入“戏”太深,认定心理接受不了悲剧。于是虐心的情节、动人的感情、凄惨的结局构成我脑中的流行文学样本,根深蒂固。
后来也试着接触其他文学,例如安妮宝贝、琼瑶、饶雪漫……无一例外未看完一半丢掉。因为再悲惨也悲不过《梦里花落知多少》,情节曲折度也低于《幻城》,情感饱和度明显不够。追根究底是我已经不愿意接受悲剧,一直以来生活氛围安逸平静,家人关心照顾,朋友温馨,学业稳定,知足常乐。鲁迅曾言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破给人看,我选择逃避,希望美的东西永存,世界不存在悲剧。文本不是带给人快乐吗?为何给人以希望的幻灭?直到今天,虽说接触某些文学理论晓得悲剧存在的必要性,但我还是懵懵懂懂,间接导致不再接触流行文学,甚至是大团圆结局。因为固执所以坚持到底。慢慢地,大学里我开始喜爱文学书籍了,那时在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每周有时间就骑着自行车往图书馆跑。借阅的书从法国的到英国的,从苏联的到美国的,印象最深的是苏联作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跳水》《穷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还有很多记不清书名了,只知道特喜欢了解世界,了解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了解与我们相距甚远人们的学习生活。
走上工作岗位,由于教学经验的匮乏,我开始阅读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常年订阅《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学通讯》。我犹如一棵小苗从这些教学杂志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班级管理对新教师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后进生的管理十分棘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wh/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