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63394.html成人组三等奖
“南山风格”的来龙去脉
——评《还是钟南山》
唐文明
新鲜热辣的钟南山院士传记《还是钟南山》在手,一口气读下来,感动之余,也有激动,更有所触动。一直思考探索如何对当下青少年学生开展有效能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曾在专题讲座时举过钟南山院士的实例。如果要说这本书最值得一读的理由,我认为,第一,它真实而详实的材料呈现了钟院士作为学者、医者和战士的“南山风格”,展现了年抗击非典和年抗击新冠肺炎两场战役风口浪尖上勇于逆行的“无双国士”形象。第二,钟南山院士这样的榜样,正是当下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最需要的教育资源。
志属信史与春秋笔法
人物传记的首要特征是真实性,显著特征是文学性。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形式,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又称“人物志”,“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硬件”,要求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一切以事实说话,使作品具有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简洁、易懂、时代鲜明、实用性强等特点,所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人物传记就作为“实用类文体”出现在大阅读试题中。
纪事真实可信、文字翔实、无所讳饰并有充足实物印证的历史才可以称为“信史”。钟南山院士是年抗击非典和年抗击新冠肺炎两场战役中的中流砥柱,风云人物,当下媒体发达,很多关于钟院士的采访报道、他的典型言行、各方评价乃至根据他而创作的段子,都已经为大众所熟知。根据这些素材,再合理想象一下,来编辑整理出一本“钟南山传记”来,其实也不是多困难的事。但是能保证符合上述信史的几条标准的,就非得看看作者的来历和修为了。
传记的最基本特征是真实性,如果是自传,作者必须有保证真实的承诺。钟南山院士八十多岁了,按理也是时候可以为自己立个传了。但是从“逆行”武汉到现在,他还是一个忙碌在科研和科普一线的科学家,没有这个时间来宣传自己。不难理解,他也不会有这个想法来自己宣传自己。
好多名人传记,都是由他人来写。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名人,比如李鸿章、鲁迅、林徽因、张爱玲等,我们会同时看到不同作者所写的传记。但是被方家和读者认同、能称为“信史”的,可能也就那么一本,也可能一本都不是。止庵曾经谈论过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大段大段的抒情文字,他认为缺乏足够材料而写出来的“传记”,真的还不如“宁缺毋滥”。
所以,当我看到《还是钟南山》的作者简介时,就会对这本传记的真实性有足够的信心。魏东海博士是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院士任广州医科大学校长时,他是该校的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后任副校长。魏东海长期工作在钟南山身边,对他的身世家承、医风人品都有深入而周到的了解。作为学校宣传部长,早在成书前数年,在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医学生形象大讨论的时候,就以教育者的职业敏感,把握住师生们不约而同推崇的钟南山校长这个榜样,对钟院士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资料搜集。他最早致力于全方位研究钟南山院士精神品格,撰写和主编全国首发钟南山中文传记,主持研究课题所发论文《以“南山风格”为引领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中华医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两会“年度医学教育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也就是说,他的行政工作和专业研究都和钟南山院士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对钟南山的个性魅力、治学态度、医学成就、幸福家庭、特别是在抗击非典和抗击新冠肺炎期间面对十七年的战“疫”风云临危请命、勇敢逆行、务实创新从而为全球抗疫作出重大贡献的记录,结合搜集到的第一手珍贵的实物、人物照片资料,使得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亲见亲闻的“信史”般的真实记录。
通读下来,整本书的叙述,几乎都是关于钟南山院士的具体事迹,甚少作者的生发式想象、议论或者抒情,就算是叙事,也几乎没有任何的渲染铺陈,文字平实,措辞克制,全然没有好多传记都难以避免的造神式言语霸权和媚俗式的花言巧语,好多对钟南山院士的肯定和赞美,都是通过其他相关人物之口和群众的称道表达出来的。还有一种非精读不能发现的细节:书中多次写到了院士从出生到现在84年人生,所生活过的地方——医院、贵州医科大学、北大医学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广州岭南大学原址、华师附中和现在的广州医科大学,把院士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传奇人生,以及其中的丰富内涵,融入笔墨之中。我觉得作者应该都到过这些地方,因为他很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相关的情节和叙事,达到了文字淡淡、感动连连的效果。这部传记的文学性,恰好就体现在这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春秋笔法”之中。
在《后记》中,魏东海对成书的经过娓娓道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医学院管理的专家,他以职业敏感及时在广医师生中开展向钟南山院士学习的活动,并及时搜集整理钟南山的事迹,积累了大量珍贵图文资料;而和钟南山共事多年,从“广医精神”到“南山风格”的提炼,看得出这两位广医人的主人翁精神和教育情怀,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钟院士对自己“南山风格”的调整和说明:“一个人若作为骨干,要能融入一个集体之中,与大家合作共事”“若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带领一个团队工作。有的人很有才干,但不合群,结果很难做出成绩,在当今社会如果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你将一事无成。”从成书过程不难看出,魏东海自己也在践行“南山风格”,因为他说,这本《还是钟南山》真正的作者有两个:一个是钟南山院士本人,另一个作者则是那些为了讲好钟院士的故事,为本书提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同事、朋友、学生和出版社的编辑们。
作者的教育情怀,还体现在这本传记的命名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应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经济日报出版社邀请,魏东海开始修订17年前抗击非典时出版的《勇敢战士——钟南山传奇》。有关部门想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再版这本书,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宣传南山风格,共克时艰;也希望让没有经历过当年SARS疫情的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和学习钟南山,传承南山风格,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修订版增加了年抗击新冠肺炎时钟院士的事迹材料,书名改为《还是钟南山》。如果为这个书名加上不同的句末点号,我们就可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味深长。“还是钟南山。”这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钟南山17年来一直在战“疫”。“还是钟南山!”17年前已经年届花甲的老人,17年后面对严重疫情,专业意见成为让国人免于恐慌,国家免于混乱的定心丸的还是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真正的大医典范,国士无双!“还是钟南山?”为何还是钟南山?是因为他超于常人的专业水平?还是他勇于了解真相、发现问题并说出真话?在庆幸这个“非他莫属”的结果的同时,我们是否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危机感?这个书名就像一个警句,让读者在阅读和回味的时候,慢慢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
媒体报道一般围绕某一阶段某一重大事件来写,呈现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扁平的。这本《还是钟南山》,为我们呈献了全面、真实、丰富、独家的材料,真人真事,真言真相,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而真实可信的钟南山。可以说,这就是由作为钟南山院士共事者和研究者魏东海来执笔写作此书的最大优势。
南山风格与国士无双
在十七年战“疫”风云之中,钟南山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英雄形象,他的贡献必将被载入史册。他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全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中心主任的角色身份,和与这些身份相称的言谈作为,引起了全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taera.com/krzz/6936.html